[摘 要]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外部经济环境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协同育人主体的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对校企、校院(所)合作的市场化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高校如何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践岗位、改善办学条件等,导致企业及其他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出现“校企协同失灵”等问题。探析了激发企业、校院(所)参与高校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和策略,力求促进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12-02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是企业、高校、行业的联动机制,高校主要承担人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多方合作相辅相成,形成校企、校院(所)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而部分学校的校企、校院(所)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存在问题,如产业化教育链中未能进行协调沟通;企业合作意识不明显、执行力度不足;学校对社会资源整合利用意识薄弱、优质资源整合性有待提升;学校培养模式与企业运营模式存在较大偏差,导致打破学生原有学习系统,毕业生未能“学以致用”进而降低协同育人的效果。本文调研山东英才学院开放办学及校企合作实践情况,探析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与创新。
一、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工作创新性实践
(一)以全员联动为基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高校应积极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实现与企业多维度的综合立体式合作模式,共研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共建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能力人才为主线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构建校院(院系)两级“一把手”工程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实习管理制度等,为确保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成立校企、校校、校研、校办产业与条件保障专项工作组,重视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学校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及实施意见,从制度层面保障校企合作工作规范开展,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推进全员联动落实工作。
(二)以智慧平台为助力,构建协同育人沟通机制
高校应充分调研,建立合作企业信息库,进行实地可行性论证,分析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前景,针对不同企业创新性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高校通过对企业行业调研分析与相关专业融合性的探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专业方向发展需求,形成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同时,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专业培养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以及满足培养岗位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要求,构建专业实验实训、见习和顶岗实习综合化实践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国际院系逐步实现搭建产学研智慧平台和对外合作交流智慧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维度的互通式协同育人沟通机制。
(三)以开放办学为契机,优化校企共赢运行机制
高校要坚持“适应社会、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创新”的专业建设理念,以服务外部市场环境需求为目标,分层次培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及复合型应用人才需求,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共建协同育人平台、共建课程体系、理论实践一体化、素质培养全程化,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宗旨,突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培养方针,深度开展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工作,不断提升复合型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以山东英才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坚持遵循“重点突出、结构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以信息工程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依托,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师资混编化、运营企业化、教育工程化”为特色,瞄准信息通信技术前沿、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化能力培养目标,在合作办学、专业建设、师资培养、技术创新、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促进学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专业群整体水平。
(四)以产学研用为导向,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
为达到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认可,毕业生实现充分、长效就业,高校应对毕业生在企业岗位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和反馈,及时了解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现状和协议落实情况,构成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反馈与改进的全程监控管理闭环系统。通过多元化途径挖掘校企合作优势,学校更有效、更深层地与企业沟通和合作,为实现高校和行业企业互利双赢,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与改革,建立用人单位反馈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利益联动激励校企多方合作意愿和动力,营造产学研合作有利环境,共同实现为社会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构建协同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协调育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以“互评促协”为手段,实现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高校应始终贯彻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的宗旨,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科学制订评价方案,及时从企业、学校、学生不同主体,多元化进行信息评估。因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各主体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和责任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实现整体评价的同时,应结合校企、校院(所)项目进行个性化评价。高校要创新开展统一性与灵活性、整体性与部分性相结合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以山东英才学院“校企合作班”为例,采用理论课和实训课相间,工学交替教学,进行互动式开放办学的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估考核,而学生对学校专业课程培养和企业实践等进行评估反馈等,实现多方评价制度覆盖“教、学、管”全过程,建立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基础规范性又有激励性的相应系列评价制度。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优化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