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耿乔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38期 本文字数:2872
[摘 要] 国家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化社会的结构体系越来越完善,这离不开制度的改革创新和深入的实践,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参与,更离不开培养劳动教育的稳定输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重视劳动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社会组织发展,不仅要深刻认识培养人才的劳动教育理念,还要对课程改革与实践加强重视。把劳动意识建立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为人才具有过硬素质、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意识打好基础。[关 键 词] 劳动教育;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践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8-0046-02
一、前言
在认识劳动教育之前,先要了解劳动教育融入课堂的基本构成、劳动教育培养模式的方针,它不仅是高职院校社会进步的基本源泉,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对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和培养模式进行实时改革和实践,是制度管理普遍要认知且充分实现的。本文将结合国家制度体系管理的特点,以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基础为起点,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下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提出规划建议。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推进和加强劳动教育时,既要看到劳动作为形式所具有的育人价值,还要看到劳动教育作为内容在当代大学生素质能力养成中的重要功能,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专业方向积极开展实习实践、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有效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还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完整的保障体系。以下将从实践教学和思维领域以及能力发展的维度,列举劳动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几个阻碍。
(一)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思维理念方向不明确
在我国的教育思维理念里,一直少不了对知识点的明确掌握,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改革时没有精准的方向定位,在现有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已经形成了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印象,认为枯燥无味,海量的高重复率知识点使学生在刚接触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对课程和自己丧失了自信,知识点重复率高,学生不愿主动研究,时间一长导致丢失的理念越来越多,难度系数越来越大,就更不愿去研究学习,导致传统教学刻板印象的恶性循环。
(二)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缺失
现在各大院校中有许多课程都只是书本上的教学,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课堂上的效率比作一个题库,只传授大部分概念理论知识,没有实验课程和结合理论知识的实训操作,没有可利用资源做基础,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学生的能动性大大减弱,降低学生对知识概念的吸收和应用,没有了课堂实验演示,缺少学生的自我动手和思考,创新能力微乎其微。
(三)课程体系、激励性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未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组成部分,没有探索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路径,也未构建出劳动思想教育、劳动知识技能与劳动实习实训的劳动教育体系。
(四)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实训、实习,但并未设置专业性的劳动性课程,课程缺位现象明显,在某种程度上被院校所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常常喊口号,实际性的行动少,甚至没有,故劳动教育并不完整。这种情况直接制约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等为基础原则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难以实现最优化的立德树人任务。劳动中独有的育人价值在某种基础上压根不被人所在意,劳动教育常常被忽视和弱化,此时,需要积极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劳动观,增强对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情感,积极报效国家和报效社会。
三、对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一)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高职院校长期的发展历史和学科专业特色,我们应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各专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予以落实,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专业培养目标、企业要求做出精准的定位,以培养目标和企业要求为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管理人员评教中增加勞动教育评价指标,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
(二)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要求各专业将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组织教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劳育元素、专业劳动精神,研究专业劳动伦理、专业劳动素质,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探索构建有益于深化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践课程
实习、实训就是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和训练。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大学生逐步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备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生产实训基地要结合专业课程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高校发挥专业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合作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实践增强科研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使大学生提高创新劳动思维和实践能力。专业服务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幸福和快乐,理解劳动的真谛。生产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领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生产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高校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与地方和企业的共建过程中能够把所学的专业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从而体现了培养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高校应与社会各方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创造实践教育的环境和途径。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有规模、有秩序的勤工助学,让学生从日常的劳动做起,培养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对于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勤工助学还能解决生活费用问题。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