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瑞章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46期 本文字数:2836
[摘 要]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无论是素材的开发还是教学上都存在一定问题。现状提醒我们,重视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关 键 词] 中职语文;传统文化;思辨;思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6-0001-03
近几年来,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中职语文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立足于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职业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素材,并加以研究的文章、课题却少之又少,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中的文化素材是引导广大中职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并参与当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弘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根”和“魂”的“活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液中的精神基因,对于培养中职学生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着力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领作用的时代价值和德育功能。鉴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的渗透策略。
一、中职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挖掘
传统文化涉及家国情怀、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内容非常丰富,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与挖掘。这里以国规人教版教材为例,对其中传统文化素材作简要的举例梳理。
(一)家国情怀
千百年来,在文人墨客妙笔生花、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家国情怀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如屈原的《国殇》,以极其惨烈的战争场面描写,展现了一个坚强不屈、“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国牺牲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苏洵的《六国论》,作者以对天下黎民负责的责任感,针砭时弊,借古论今,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白色恐怖笼罩着的中国大地为背景,以精练形象的语言,借荷塘月色之景抒心中苦闷彷徨之情,彰显了朱自清蕴藉于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浸润之下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二)处世美德
几千年来,处世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教材中有些选文是培养学生处世美德和社会情感的好素材。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他为国直谏,不仅表现出一种“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其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得失的品质,也凸显了他积德聚义、君臣携手的处世美德。谈歌的《绝品》,围绕“绝”展开故事情节的描写,在描写“画”之绝的基础上,重点刻画人物形象之“绝”,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慷慨赴难的民族大义,而刘三爷则重情重义、重信誉守诺言,表现出豪气与儒雅并存的高尚人品,歌颂了他们热爱和保护祖国艺术珍品的爱国精神。
(三)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特别是工匠精神,既是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又是当代职业文化、产业文化的“魂”。如《庄子·庖丁解牛》,其“游刃有余”的职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职业的工匠精神。孙德宏的《寻找时传祥》,作者以“重访精神高原”为副标题,“精神高原”在这里形象地比喻“爱岗敬业”的高尚精神特质,“重访”则蕴含着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劳模精神。
传统文化在中职教材中还有很多,如礼仪服饰、民俗风情、建筑文化……凡此种种,特别是古代诗词曲赋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更是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受篇幅限制,这里不再展开。
二、中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思辨
中职语文教材蕴含着我国历史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如处世道德、生命真谛、人文情怀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真善、拼搏、宽容等思想,都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从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来看,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挖掘,这和目前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内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不够,加之教师的渗透意识不强以及外来文化冲击存在很大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错位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被定位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从众多的研究文章来看,把“技能型人才”之“技能”,片面理解为专业“技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教材中涉及的这些文化层面并没有引起教参编写者的足够重视,这一“先天不足”导致学业水平考试涉及传统文化命题点更多局限在古诗文的填空。课标中提及的文化包罗万象,经典诗文的诵读只是冰山一角,此外还有风土民俗、伦理道德等,其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固有的、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等传统的人生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对于内化个人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的“技能”,还应包括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技能”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技能”,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学目标价值取向的错位。
(二)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受阻
在现实面前,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的中职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匮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语文的课堂教学,因受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点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文本内容的分析,把教学内容局限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解惑”,却忽略了“传道”。这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静态的文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以致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受阻。我们知道,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是动态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停留在工具性的解读分析上,这显然有悖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述,根本无法也很难起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与当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作用。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思辨与思变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