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田晔,刘群红,穆敏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50期 本文字数:2683
[摘 要] 新医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的重要新使命。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从明确新医科要求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建立符合新医科要求的融合式课程体系以及构建基于新医科人才的特点教学模式几方面阐述以大健康为重心的多科性大学新医科建設实施路径。为多科性大学迎接新时期医学教育的挑战、培养服务大健康的新医科人才提供参考。[关 键 词] 大健康;多科性大学;新医科;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18-02
新医科建设自2018年由教育部提出[1],已成为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的重要新使命。安徽理工大学是省属唯一拥有医学院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及“三步走”规划给予职业安全健康方向作为一流学科(安全工程)发展内容之一带来优化医学学科体系、夯实医学学科基础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医学学科与职业健康深度融合、有效交叉的挑战。
学校大力推进“四个融入”,抢抓新医科建设机遇,充分发挥我校多科性大学的优势,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积极推动“理工医融合、医产教研协同”,深入推进新医科内涵建设与实践。学校基于大健康的医学发展的需求,有效拓展“卓越人才计划”,将医科与多学科融合来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旨在培养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以职业安全健康等为特色的新医科人才。
一、明确新医科要求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医教产研深度合作和联动,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致力于将我校医学教育服务于大健康及“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我校新医科教育树立“服务国家战略”和“适应医学变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对“卓越人才计划”在学科专业结构上进行拓展。持续完善安全与医学学部、医学院和临床学院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特色鲜明满足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新医科教学科研体系。持续加大医学投入,加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医理、医工、医文交叉融合,着力建设以职业安全健康等为特色的医学交叉学科群,高质量培养具有医德医术的多学科背景的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新医科人才。
对标医学专业的国家标准,我校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明确方向、优化治理、提高质量,旨在建设以职业安全健康为龙头、行业和区域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医学教育。设立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职业健康安全科学三大领域,建设基础研究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产业孵化平台,贯穿“加强理工医交叉、促进产学研协同”,将医学教育服务于大健康”“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作为达成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重点,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2]。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及素养目标要求,以实施课程思政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将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教育和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建设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
建设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通过整合不同的医学学科和融合非医学学科优势资源,共同制定学生专业培养方案,重组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
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新知识、新技能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全本科阶段试点教育、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硕博连读培养等多层次探索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医教产研协同”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办学,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项目平台,开发创新型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及科研实践基地,培养医学+科技复合型卓越人才。
更新搭建具有高水平教学研究水平和创新精神的多学科联合的教师团队,有效提高团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建立合作机制,开展跨学科和跨平台师资配置,组建基础-临床结合、医学学科整合、多学院、多学科的多维融合式的教学团队和导师组。针对不同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建立不同层次的师资队伍并制定相应的激励、考核和保障政策。
三、构建符合新医科要求的融合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一)构建符合新医科要求的融合式课程体系
对标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我校正在不断尝试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理工医文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职业健康安全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依托,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并面向长三角持续建设一批高质量医学教育实践基地,服务实践类课程体系建立。
尝试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3],课程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构建,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医学基础模块、医学专业模块、交叉学科基础模块、应用能力模块、创新能力模块等课程模块,整合关联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形成融合式课程体系,有效发挥选修课和线上资源的育人作用。强化人文与医学、基础与临床、临床与预防的整合,医学学科与非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明确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方法等核心问题。目前学校已在全校开设智能精准开采概论等课程,目前还在积极筹备开设多学科交叉的职业安全与现场救护等通识课程。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以大健康为重心的多科性大学新医科建设实施路径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