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义龙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50期 本文字数:2751
[摘 要] 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制度改革成了全国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根据高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以高考制度改革为首要任务的高校分类招生考试研究话题,进而促使高校明确培养学生的目的和定位。积极支持高考制度改革,使高考的形式与内容得到再次创新;积极维护高考中的公平、公正。主要探究高考制度改革下高校分类招生问题。[关 键 词] 高考制度;改革;分类招生考试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0-0148-02
历年来,高考是全国人员高度关注的热点,是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考是高校选拔优秀学子和培养方向的基础条件,对高校教育起指导性作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近年来,高校采取分类考试进行招生,这是高考制度改革中的一种有效尝试。
一、高考制度改革发展方向
1952年4月,教育部首次确定了全国高校招生实行本、专科统一招生考试等。从此之后,以统一高考和录取等标准的高考制度逐渐沿用下来,这是我国教育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里程碑[1]。60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统一高考的考试模式,即使遇到一些问题,但是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具体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招生制度的改革
自从高考恢复之后,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高校招生制度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不管是科目内容、形式还是录取条件,都经历了多次改革。首先,从招生来源体制方面来说,可采取定向和委培方式进行招生。其次,收费体制方面,主要是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问题以及收费的国家调整招生问题。1994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与教育相关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深化了改革后的招生计划,使以高校为主体的招生并轨改革得以落实,到了2003年后,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考改革迎来了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
(二)录取标准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期,首先在天津市和广西两地实施网上录取试点,然后才由点到面,逐步扩散至全国。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成熟,推荐录取、择优录取、定向录取、自主录取等相关录取方式逐渐体现出来。除此之外,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机构进行改革的重点就是考试评价制度。但是分数分配才是高考的首要原则,因此,高校选拔人才需要一定的参数,而考试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录取制度提供所需要的参数。在众多的参数中,通过高考获取到的高考成绩是当下高校录取学生制度的主要参数之一。对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相关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减少高考制度下的矛盾与问题,为高考活动融入不一样的色彩[2]。
(三)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首先,高考内容的改变是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这几十年来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考内容的改革主要是朝着“科学化”和“标准化”发展,考试内容改革需要不断创新考试命题,增强能力立意,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其次,改革高考的考试形式。与高考内容相比较,人们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考试的方法。其中,目前社会对高考形势改革讨论较多的是开考次数。比如1999年,春季高考被教育部安排在内蒙古、上海、安徽开始试行,这使高考多次化改革的幕布被拉开,到了2004年后,考生们才逐渐热捧春考[3]。但是这项高考改革最后并没有实现较多考生及家长心目中预期的理想目标。
二、分析高考制度改革下的高校分类招生考试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很多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分层次和分种类进行考试的建议,并且在广西试点的时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分类招生考试不仅与学生教育的改革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关,还可以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学业压力,进而提高考试的诚信度,使考试科学文化得以实现。选择适合学生教育的考试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会遇到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将重点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高考改革的发展主要是强调公平性和科学性。我国高考制度坚持以公平为原则,为了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必须长时间实施统一高考标准和统一高考内容的高考体制,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公平的看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统一高考被社会各界人员认为是最公平的制度,尽管效果不是很理想,却是非常有效的。同样是学子,将高考制度统一化和标准化,对减轻学校和学生的负担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如今,高考改革主要强調的是为每一位学子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统一录取的不足之处是“共同点多,但是独立特点较少”,做不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阻碍了不同性格学生的智力和潜能的发挥,也不能保证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接受到适合自己的高校教育。所以,重点强调差异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性,进行分类考试或者多次考试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缓解一年一次统一的高考环境带来的压力,俗话说“一考定终身”,虽然说高考很重要,但是高考不是万能的,分类分层的高考模式可以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加体现个性化[4]。
(二)明确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考后进行招生的主体是高校,所以高校在进行招生计划之前,首先要确定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要不断培养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使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得以加强,进而在招生高校中突出其个性要求。只有确定培养目标和定位,才能有效地确定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高校可以依据其自身的发展情况,通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考试,采用不同科目和不同难度的试卷来选拔优秀的考生。例如部分高校与一些企业之间存在联系,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会往企业输送大量的人才,所以,高校在招生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到如何发挥招生计划的主体作用。通过分类考试的方法可以让高校更加明确自身的招生目标,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行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考制度改革下的高校分类招生考试探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