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友凤,潘红宁,徐会党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49期 本文字数:2702
[摘 要] 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经历了积极探索期、深化改革期和创新发展期三个重要阶段。从学生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存在协同育人理念渗透有待深化、协同育人师资建设有待加强、协同育人质量评价有待改进等问题和挑战;建议凝聚医教协同育人理念的共识,建立高素质医教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强化医教协同教育教学常态监测、评价与改进,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获得感和归属感,合力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关 键 词] 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政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44-02
“医教协同”是指医学院校协同政府、行业、医院、学习者等各方,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基地建设和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模式[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舉措,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2]。对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的医药职业教育而言,医教协同恰好反映了健康服务产业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协同,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基层卫生人才成长规律。
一、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政策发展过程
通过梳理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政策文件及相关重要会议精神,本文认为自2009年以来,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积极探索期(2009—2013)、深化改革期(2014—2019)和创新发展期(2020—)。从改革探索到深化改革再到创新发展,深刻反映了国家、人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培养高素质基层卫生人才的期盼和诉求。
(一)积极探索期
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基层卫生人才匮乏,已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因素”“医学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大卫生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出足够多的高端医学人才,也要在公共卫生和基层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力气,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3]。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对医药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具体、更迫切的要求:坚持基础、基层、基本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和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教育、评价体系,发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二)深化改革期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指出要建立高职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学生到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实践,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对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等作了明确指示。这一时期,“医教协同”亦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论文发表量大幅增长。
(三)创新发展期
2020年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亟须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对系统谋划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了全面部署,指出要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在国家政策文件指向下,各省地方人民政府相继发布了推动地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
二、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医教协同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适应‘健康中国’战略对高质量卫生人才的需求,满足基层群众对高质量的卫生健康服务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4]。但在具体实践中,相关研究者认为医教协同人才培养仍面临着合作育人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平衡、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学生调研资料,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协同育人理念渗透有待深化
针对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改革,多数学生持积极态度,“教改班学生对医院环境比较熟悉,工作时很容易上手,,在医院真实的情境下,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有的学生是从抵触情绪到逐渐接受,“班级同学一开始对教改班不太接受,但慢慢地也适应了,后来觉得还是挺好的”。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个人觉得医院见习意义不大,离开那个学习环境,会变得松散”“理论学习时间本来就少,在学校学得更扎实,况且教改班学生在医院也不会有多少机会操作”。甚至有学生家长向学校反映“把学生放在医院教学,是学校不负责任的行为”。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改革下,教学场所从学校转到医院(教学基地),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积极实践,然而在学生、家长群体中并未完全形成共识。教育教学场所的转换及在校时间的缩短,使得“学生对学校感情不深、归属感不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二)协同育人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医药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历和锻炼;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医药企业、卫生行业等,其主业仍是医疗卫生一线工作,在教学理念、方法、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5]。有学生坦言,“希望(老师)讲完书本上的内容能多分享一些临床案例”“不要老是枯燥无味地教学”“增强对学生心理等全方面教育”“医院老师讲课不够系统、透彻”。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是教师执教的基本门槛,事实是医院(企业)人员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门槛较高、名额有限,证书获取率也不理想。与此同时,校内专任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道路也并不顺畅。亟须建立一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医教协同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医教协同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改革过程、问题与建议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