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边巍巍 王芳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本文字数:2907
[摘 要] 红色舞蹈是我国舞蹈艺术中的常见题材,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为红色舞蹈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而红色舞蹈则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首先对红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做了概述,继而分析了红色舞蹈衍生出的红舞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探讨了红舞精神在高校传播的路径。[关 键 词] 红色舞蹈;大学生;高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01-0019-03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优良的思想品质。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日益密切,高校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日趋复杂,一些错误思想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因此,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对此,红色题材舞蹈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红色题材舞蹈兼具审美、历史、教育等多个维度的价值,在改善大学生思想风貌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红色舞蹈概述
红色舞蹈一般是以革命历史人物、事件为素材,以传承革命精神为主旨而创作的舞蹈作品的统称。是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进程中所产生的红色文化所演化出来的特殊舞蹈形式,深刻反映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红色舞蹈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色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革命根据地群众演出了《收谷》,打开了我国革命历史题材舞蹈的发展大幕。长征时期,为激发工农红军的斗志,丰富战士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文艺宣传队创作了许多革命色彩鲜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舞蹈,如《红军舞》《叮玲舞》等。抗战时期,红色革命历史题材舞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吴晓邦、沙可夫为代表的艺术家,创作了系列反映日军暴行、表达抗战必胜信念的舞蹈作品,如《团结舞》《战斗舞》。解放区在“文艺为兵服务”的口号下,将民间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舞蹈中,创造了《抗日胜利大秧歌舞》,起到了很好的抗日宣传作用。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的影响,红色题材舞蹈成为舞蹈创作的主线,最为典型的便是反映抗美援朝的舞蹈,如《母亲在召唤》《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舞》等,表现了英勇的人民志愿军优良品质和大无畏精神。“文革”时期,舞蹈创作受到了冲击,但同样出现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经典舞剧。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红色舞蹈创作的自由度大为提升,涌现了许多与以往有别的舞蹈作品,如舞剧《红军花》没有着眼于长征途中恢宏、壮观的内容,而是突出表现在长征时期的伤残病员,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
二、红舞精神的内涵
红色舞蹈以舞蹈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英勇的革命事件和顽强的奋斗改革精神,展现了老一辈革命者家、建设者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红色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红色舞蹈的精神内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扩充。红舞精神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理想信念、伦理道德、人生价值,以及传承、记载党领导人民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一历史过程的文化形态。红舞精神饱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是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的高度融合体,其中展现出的形象和风貌,传递着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可以概括为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等。
三、红舞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古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而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经历的苦难,国家经济、政治上的落后,导致文化的不自信,文化软实力丧失。但自从有了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完成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经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脱胎换骨,变成了红舞精神所传递出的红色文化。红色舞蹈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舞蹈,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舞蹈所传递出的中华儿女对祖国山川江河的深情眷恋,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和中华儿女立足潮头、乘风破浪的新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红舞精神所铸就的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家宝,红舞精神的传承责任重大。在两个百年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更要坚定红色文化自信,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魅力彰显好,为实现伟大梦想凝神聚气、铸魂固本。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美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对此,红色舞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作为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肢体为表现手段,具有强烈的艺术美感,红色题材舞蹈既有一般舞蹈的审美价值,又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舞剧《红军花》为例,作品以双人舞为主干,展现了柔弱的红军女战士在长征途中承受的磨难以及浴火后的重生,如剧目第二篇章中,女战士米儿中弹从山崖掉落,小妹伸手去抓米儿的动作,将痛苦绝望与不屈不挠展现得淋漓尽致。壮美是主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能让人产生崇高、庄严之感,而从我国革命历史题材舞蹈的发展历程来看,壮美是革命历史题材舞蹈的审美主线,艺术家们以英雄形象的塑造来传递壮美与崇高,既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又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舞蹈作品《罗盛教》为例,罗盛教为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1952年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体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作品用舞蹈的形式将罗盛教的光辉事迹呈现出来,具有崇高、创美的审美效果。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红舞精神在高校传播的路径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