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心同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本文字数:2780
[摘 要]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课程思政作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重要价值观导向支撑。以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入手,对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资源进行分析,探讨和挖掘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关 键 词] 课程思政;素描;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022-03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点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强调了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明晰了相互作用后的协同效应以及进一步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素描这门课程,作为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具有极其鲜明的课程特点,也是训练造型技能的必修课之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素描对象的结构、明暗、体积感的规律,在深谙规律中践行素描的技法与能力,践行具象抑或抽象的写生与创作。课程内容所关联的感知美的熏陶以及价值导向的引导包含有历史脉络和当下政治意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必要性
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首次强调了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重大转变,以此助力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教育部把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在教育理念中,教育工作者只有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意识,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才能将课程思政向专业课程中自然而然渗透,“润物细无声”,情怀和温度兼备,知识与理论并行,这五个字是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诠释。在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石,思政元素的到位点拨,课程思政引出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更饱含真情实感的呼应,树立起专业课的政治站位,使得课堂与思政内容真切结合,课堂也随之生动活泼,亦让学生从中获益匪浅,为他所用。
当前时代要求下,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势的政治要求,是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是语重心长的关切厚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课程思政有完整的正确价值导向作支撑,其本身与课程教学目标和宗旨契合,与当下的教育主旨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的过程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在坚持整体性、稳定性和相对逻辑性的基础上,遵循课程的属性特征、教育功能等特点,科学联系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全课程育人,是建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因此,研究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探索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联系的方式,实践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联系的任务,是教育本位的要求,是当下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要求。
二、素描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
素描课程是高职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将素描课程作为研究课程思政结合科目的对象,是将“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上的有力基础,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实干型的研究范例,是为既能培养基本技能优秀,又能拥有优良素养的优秀学生铺垫好基石的必经之路。
展开式对素描课程资源进行挖掘,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入手,触目皆是因素结合的连接以及元素组成的片段,这些片段以素描课程的视角去关联、审视、援用、实践,在深刻理解和解决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查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钻探,我们可以在丰富素描课程涉及的思政资源中厘清脉络,将其清晰明了地分为以下两类:历史脉络和当下政治意识。
(一)历史脉络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后,西方艺术教育思想包括当下占主导地位的素描技法在我国传入并传播,大批以艺术为表达方式的仁人志士作出反应,其中一部分人用素描的手段挥斥方遒,浪遏飞舟。例如,徐悲鸿的素描创作稿《徯我后》完成于1924年,是典型代表之一,该创作稿作品创作于1933年,后完成稿为油画版《徯我后》。《徯我后》取材于《书经》的“徯我后,后来其苏”一句,意为“带领和引领我们的人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作品绘制的是夏桀暴虐时期的人民坐于涂炭,水深火热,无以为生,渴求明君,此景与当时九一八事变之后民不聊生的中国现状遥相呼应,成为救国存亡的呼喊。《徯我后》根据中国历史题材,运用西方素描绘画技法进行创作,被誉为“中国美术复兴的第一声”,其画作中具备的高尚情怀和艺术表现力是巨幅历史题材代表作之一。再如,徐悲鸿在其又一代表《愚公移山》诞生之前,有很多的素描手稿。《愚公移山》广为人知,它取材于《列子·湯问》,叙述愚公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挪走两座大山的故事,古代神话中展现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1940年,,正值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了多幅《愚公移山》以及相关的素描手稿,画面中注重人体肌肉骨骼动态和静态中的转折以及在光影下的变化。在存亡继绝的年代,徐悲鸿的作品不仅关照西学东渐,更在素描绘画风格中寻求中国传统特色基础上的中西合璧,寻求中国文化的价值源头,以此来激励国人坚持抗战之决心。除此之外,徐悲鸿的素描画作如《田横五百士》《负伤之狮》等,在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视觉典范的同时,无不是对当时痛失家园的中国人士气的鼓舞和勉励,无不是对历史中西方列强压迫的抨击和反抗。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新解放区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整体活力蓬勃,赋予改革气质的素描作品层出不穷,奠定了我国素描基础教学的根基。王式廓在1959年完成的素描作品《血衣》中,通过一间具有仪式感的乡村公共空间,在此空间中有基本建筑包括高台、开放的空间、充满张力的人物。从素描作品《血衣》中可以清晰感受到画中正在进行时中人物的心理状态。这种气氛和心情在素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土地改革事件视觉化,重返历史的现场。除此之外,后续王式廓的《南昌起义》、靳之林的《南泥湾》、侯一民的《刘少奇和安源矿工》等素描手稿,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素描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