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康华江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本文字数:2612
[摘 要]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志愿服务活动则是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校老年康乐社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出广受老年人欢迎的形式,供更多的助老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活动策划借鉴,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助老志愿服务一线,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真正关注今天的老人、关爱明天的自己。[关 键 词] 社团;志愿服务;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1-0178-03
我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社会以来,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数量和增长速度均明显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典型的“未富先老”,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生存质量,也影响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资源分配等诸多方面。我校康乐社团作为全校牵头负责面向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主要由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已改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学生组成,弥补传统助老志愿服务流于形式、覆盖面窄、老年参与度低等不足,致力于在新时代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并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通盘考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精神娱乐文化、情感心理慰藉的需求等,切实让助老志愿服务深入老年人内心,使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感受年轻一代的关爱,更有助于在青年人中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共建共享等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
一、我校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
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7%,远远大于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我校康乐社团建立之初就面向离退休老教师及其家属,综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考虑到受众群体文化水平较高、经济收入较好、社会保障较健全、既往健康状况较好、儿女多数工作忙碌等特点,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查阅以往活动记录和反馈的形式,梳理出广受好评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一)个人健康监测及指导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人体各个机能都会发生老化、退化,从而导致疾病增加。因此,对老年人进行定期的个人健康监测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诊断的目的。社团由一批具有基本健康照护知识和基本健康评估能力的学生组成,定期组织活动,为老年人进行常规项目的监测,提出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建议,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多发的如“三高”人群日常饮食和运动指导,老年人晨起“三个半分钟”、每天“三个‘半’小时”的意义和重要性,初始高危高血压不自知的人群的重点防护措施等,建议通俗易懂、便于实践,家门口的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反馈出老年人身体最真实的情况,深受欢迎;对于老年人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社团内的食品加工与检测专业的学生也进行了“掺假乳品的快速检验”“松花蛋中重金属铅的快速检验”“染色黑米的鉴别”以及“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快速检验”等现场演示和讲解,分享了日常蔬菜挑选和鉴别、有效去除蔬果农药残留知识,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科学素养。
(二)康养知识普及和用药提醒
有数据表明老年人平均患有6种疾病,常常多药合用,平均用药约9.1种,多者可达36种。药物的过多使用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降低服药的依从性,还增加了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因此,对于合并多种慢性病、习惯随意停药、孤寡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普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康乐社团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逐个讲解老年人用药原则,破除了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滥用补药”、注射“保健针”、中药“无毒无害”等误区,消除了老年人的用药疑虑;同时针对老年人起病隐匿的特点,结合中医“治未病”和辨证施治思想,提倡药补与食补相结合、因人施补的原则,达到了非常好的康养知识普及的效果。
(三)特定节日慰问和新技术学習
我校康乐社团针对离退休教师及家属多、进城帮忙带孩子的老年人居住集中的特点,研究老年人心理,关注他们常见的孤独、怀旧、抑郁、焦虑等问题,关心“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城市高楼综合征”等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借助制作粽子、香囊、梅子酒、饺子和手工艺品,虚心求教老年人,激发老年人的兴趣和倾诉情绪,在热闹、欢愉的气氛中回顾一生、感悟过去,同时更在与年轻人的交流中发掘自我的价值,真正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特殊时期,我校的志愿服务团队从实际出发,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视频电话、修图软件、拍照软件、扫码支付等的使用,,更使老年人享受到了科技发展的成果,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老年人对助老志愿服务的选择倾向
通过梳理我校社团开展的助老志愿活动,我们发现,老年人年龄分度、知识背景、经济条件、家庭结构、个人性格的差异对志愿活动的热情和参与度有着明显差异。
年龄上,随着年岁的增长,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有所下降,集中表现在低龄老人由于刚退休,依旧保有饱满的热情,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参与感强、动手能力强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和志愿者一起制作手工艺品,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脑-眼-手的协调能力,且在表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还丰富了生活乐趣;高龄老人由于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生理变化并不能承受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运动,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动作缓慢而有节奏,使全身心得以锻炼的活动,比如手指操、养生保健按摩等,达到祛病健身治未病的目的;同时高龄老人对健康知识的普及和饮食指导、用药提醒的参与感更强。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大学生社团助老志愿服务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