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曹雨晖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5期 本文字数:2641
[摘 要] 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只有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创性地将劳动和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这为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提供了理论基础。从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来看,劳动是美育的实践基础,劳动教育有育美的功能。美育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促进正确劳动观的树立和良好劳动文化的形成,对劳动教育形成有机补充。同时美育还可以对抗异化劳动给人带来的对立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实践类课程中选择开展兼具审美和劳动双重特点的课程内容,可收获更好的育人成果,能有效促进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关 键 词] 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美育;劳动教育;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5-0001-03
在美学领域,对美之本质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在众多哲学家看来,美是生活、是愉悦、是完善、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只有马克思,创造性地将美和劳动联系到一起。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论述。提出是劳动创造了美,人对美的感知是从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劳动是人化自然的过程,也正是劳动使人区别于自然和动物,是人本质对象化的一种实践。可以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起源,劳动创造了美也是马克思劳动美学的原点。而马克思将劳动与美学的结合也就是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给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一、现实意义:相互融通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美育一般解读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美育工作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育人成果。同时从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阶段。
劳动教育在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被定義为“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要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而包括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如何开展、以何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国家的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并举。这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解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中国化实践,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德智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要求。”[1]想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解决我国当今教育“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发展不均衡问题。而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美育和劳动教育又是较为薄弱的两环。美育的课程范围比较狭窄,局限于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类课程,在长期的唯分数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虽然随着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但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通,不仅能够拓宽课程内容,还能够整合相关资源、相互促进。以劳育美、以美化人,使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能收获更好的育人成果,共同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树立学科融合理念,进一步探索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路径,才能将五育并举的要求落到实处,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以劳育美:劳动是美育的实践基础
当今美育工作的现状主要是以艺术类课程为载体,以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为核心,并没有注意到劳动教育同样可以成为美育课程的手段与实施路径,且具备无可比拟的育美功能。实际上个体的感受能力是美的初始条件,依据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个体是在劳动生产实践中获得美的感受,因此,是劳动创造了美。“人通过劳动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化的类实践,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美作为人与人之间合乎人性的联系,劳动是其中最基本的关联性中介。”[2]同时,也是劳动即改造对象世界中,也就是人化自然中,完成了人本质的对象化,使人区别于自然、区别于动物,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3]就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也正因如此,人在劳动中确认了自身、肯定了自我价值,获得了美的感受。即“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体现”[5]所以,以此来说,劳动不仅仅是需要重视的美育手段之一,劳动更是美得以被感受、被实现的实践基础。“社会的生产劳动是美和艺术的真正来源。社会的生产劳动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因为它能够使人在自然物中实现自身目的。”[6]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从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看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通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