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朱羽潇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本文字数:2631
[摘 要]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突出了个人信念、反思、情境、自我、学科知识等不同内容的融合,是教师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实际驱动力。师范生能够对理论性知识有较系统的理解,但实践性知识掌握不佳。师范生可以在模仿中寻求共性和个性的聚合,形成自我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弥合理论和实践的分离,加强教学实践知识;在反思中提升智慧,构建批判性反思知识;在教育叙事中升华情感,提升个人信念知识。[关 键 词] 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076-03
一、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关教师知识的概念显著扩展。教育界使用了各种术语,表明研究教师知识的不同方面。其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和表现出的知识被称作实践性知识[1]。在复杂的课堂中,教师积极地使用实践性知识来全面指导教学。
实践性知识区别于从讲座、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师教育途径中直接获得的知识,它通常是隐性的,教师并不总是能够阐明这类知识。当实践性知识被教师构建时,它整合了教师的经验知识、正式知识和个人信念。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概念源于学者艾尔贝兹。艾尔贝兹认为实践性知识综合了教师专业本体知识、环境知识、学科知识、个人信念和态度,带有明显的社会情境[2]。此后,研究者强烈关注实践性知识的复杂性,认为实践性知识突出了个人价值观、态度、信念、情境、学科知识等不同内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实际驱动力,具有较强实践性知识的教师可以在复杂的情况下将他们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实践。
二、实践性知识对师范生的价值
研究表明,师范生的理论性知识结构良好,能够在教育教学知识、师德修养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方面有较系统的理解,但实践性知识掌握不佳。师范生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下学习与教学相关的知识,从讲座、上课到参加教育实践。尽管每一种学习都是以特定的方式帮助师范生发展知识和技能,但师范生最终获得的经验并不连贯,也较为零散、浅显。受公共知识理念的影响,传统教师教育中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最常涉及的是有关教师的责任、教学策略和课堂环境,主要侧重于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原则。实践性知识的获取,不仅涉及以上种种,还要发展教师对自我、对人际的知识,对事物的批判性反思知识以及对教育的信念。因此,作为研究人员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想要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就有必要变革教学方式,使师范教育的实践本真回归师范生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师范生将更能体现专业性,更加契合师德为先、能力为本的师资建设使命。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并非始于入职阶段,而应始于师范教育的准教师阶段。在当前的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中,寻求师范生实践性知识有效生成的路径就成了我们研究的现实问题。
三、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路径
(一)自我知识:在模仿学习中寻求共性和个性的聚合
师范生刚刚接触教育教学实际,大学里的书本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个性多样的学生,如何使师范生较快地掌握教育实践知识,中小学校应该发挥同行示范的作用,首先,优秀教师的风采可以让师范生收获教学的智慧。优秀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态度,优秀教师对待教学的策略,优秀教师的思想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师范生的注意,并成为师范生模仿的对象。在观摩学习中,师范生感受到资深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魅力,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善于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善于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些都体现了优秀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性知识功底的深厚,他们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明白学习要善于发现、善于探究,敢于质疑和创新。
但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师范生的模仿学习容易进入一键复制的误区,如徒弟模仿师傅,处处以师傅为榜样,对资深教师的行为多以简单复制或者移植为主。由于师范生其实并不清楚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因此就容易不加思考地直接使用。长此以往,师范生即便学会模仿,也会陷入一种失去教学自我、教育个性的困境,在优秀教师和自我的个性之间失去方向,更别说对不同课堂环境做出教学调整。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在于各有千秋、各有特点,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能够发挥创造性,具备鲜明的个性,有与众不同的建树。因此师范生缺乏自我知识、缺乏自我了解和自我认知,难以做出独特的建树。因此,这里所说的模仿学习,,是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为基础,超出限度,无原则地苛求与盲从,则是对“模仿学习”的滥用。
(二)教学实践知识:在教育实践中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传统教师培养以大学为主导,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专业化教育。大学本位模式具有很强的理论优势,认为师范生能够借助专业教育获得教师需要的大部分知识,可以较好地奠定师范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然而,教师是一项充满热情的职业,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这样才会获得提升。师范生在大学里能够汲取各种教育理论知识,也包括学科教学法知識和策略,但却不能亲临其境,不能感受真实的教学场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大学几乎都开设了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师范生定期进入中小学进行观摩实习。相关调查表明,教育实习周数较短,目前各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仅占总学时的10%左右,其中教育实习仅占总学时的5%。许多师范生不明白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怎样一个过程,如何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同时,实习的时间与师范生找工作、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冲突,许多师范生很难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这样的做法无疑给理论和实践的弥合造成障碍,进一步造成了形式主义的出现和对实践环节的轻视。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促进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路径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