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伊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本文字数:2607
[摘 要] 中学课堂形式的单一化,,使中学生思维固化,只适应知识性学习。因此浅析机能实验学教学方法,并以“家兔呼吸运动调节”为例。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侧重点,设计“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实验课堂的教学步骤,从问题引入到实验步骤,从教学方式到操作手段,在实验中以问题、示范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进行实验报告撰写总结反思,让机能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关 键 词] 机能实验学;家兔;实验教学;呼吸运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18-03
信息时代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改变了传统的生活、生产、经营方式,由此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契机,顺应这种需求,教育界形成了求新求变的新气象,针对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尝试层出不穷[1]。在这场变革中,学校的集体教育优势得以凸显,通过学校学习,学生更具有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加具有处理突发性事件和杂乱信息的能力,也代表着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社会上的种种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是提升学生今后工作与生活能力的最基础保障。
生物学课程从研究身边的植物、动物,延伸至对生命运作机理,对生命的探究,侧重于解释身边自然的关联关系和各自的运作原理。由于源于生活中的常见物种,因此学生学习的入门门槛较低,容易引起学习兴趣。依托这门课程独特的魅力,结合课程改革实践,在学生喜爱的实验课程中,增加能力培养的元素,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思维模式雏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眼、脑、手的协调统一,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关于思维的专项发展训练,仅仅照本宣科,会导致知识面狭窄,不能构建知识体系的勾连关系,形成知识结构的偏颇、技能的缺失,如不改正,那么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解决知识结构不良的问题会难上加难[2]。基于此,借助生物学机能实验课教学的课程革新,引入思维发展的培养内容,从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入手,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基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形成触类旁通的思维习惯,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生思维发展情况研究
生物学课程是初中新增加的课程,是自然科学教学的组成部分,旨在增加学生生物学知识储备,培养探索自然、了解生命的科学精神,在知识结构层面上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科学思维的能力。由于初中课程体系对比小学,在知识量、涉及领域、思考方式、思维发展目标等方面都有了本质的提升,因此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3]。为了研究初中学生思考方式、思维发展的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设置实验教学内容,需开展学生思维发展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过程
为了摸清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和规律,为课程改革提供第一手的数据支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实际情况。在某中学初中部七、八、九三个年级各选取五个班,每班随机抽选10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设置10道题,从日常行为习惯角度调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涵盖经验倾向的项目,如“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什么”“我喜欢用直觉作为行动的指导”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典型标签,通过抽取学生选项的外在表征的共性内容,发现同年龄段学生的内在共同点,形成该班级的抽象形象,再加以综合,形成年级的脸谱化调查结果,作为调查研究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结论
调查问卷共发放150份并全部回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七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自主思维方式均不明显,都倾向于寻求老师与家长的帮助;而九年级与七年級、八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普遍加强,更乐于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由此可以从一个方面表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七年级还是接近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经过一年的学习与成长,在八年级萌生了自主思维意识,即开始潜意识地思考问题,出现了理性思维的动作,成长到九年级则具备基本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一结论与人类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定八年级是形成自我意识萌芽的关键时期,需要重点进行思维模式的训练与引导。
生物学课程侧重于对身边事物的发现与研究,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尤其是生物学课中的实验教学,需要学生动手参与,边做边学,在动手中思考,对培养思维模式非常有益,设定在八年级开课符合学生的大脑发育规律,有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教学设计
生物学实验是在特定条件下运用实验仪器对生物学实验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与观察,从而探究生物现象、发现生物学规律的一种方法。实验是验证知识和发现新知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设计中,需要兼顾已学知识的实践印证和实操中新情况的发现与处理。前者培养的是学生的课本知识,加深印象,强化知识结构;后者则是重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发现生物学现象、探索生物学规律。基于基本的实验流程和实验中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展开“家兔呼吸运动调节”课堂教学设计。
(一)拟定实验计划
引导学生进入课程,提前准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实现提升。问题的内容需要贴合实验课程,源于课本知识,但是又高于书面知识,即需要为问题设置挑战属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难度偏低难以激发学生解答的兴趣[4]。可以让学生先对“呼吸”这项运动产生疑问,简单地了解呼吸的过程,并提出种种猜想。在开展实验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列出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好问题的答案以及拓展知识,做到知识的延伸和提升。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机能实验学教学浅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