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冰一 孙建 赵彦军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2期 本文字数:2693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政课堂教学资源,对当前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位问题进行客观研究,并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然性。就教学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有效措施,由此不但可以充分實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且有助于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堂的实效性,推动高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堂;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54-03
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思政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点之一,政治性特征非常突出,教育内容也非常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不同地区有着一定的实践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也面临着必然的改革趋势。
一、思政教育的内容
作为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思政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凝聚思想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发展创造良好的智力性支持。与其他的教育方式不同,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一般状况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理论体系较为显著化,民众的生活与工作活动中,,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如今,在当前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非常突出。
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时,可以选择的内容选项相对较多,特别是在理论的指导基础上,可供选择的思政内容数量不在少数。如部分地区会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也有不少地区会选择地方性的资源,促使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思政教育适合使用何种内容、习惯与路径等,都处于不断摸索的重要阶段,并且这也是在实践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对于学习、生活发挥了非常积极的效用,并且也是相对必要化的教育方式之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融合的必要性
进行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工作。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秀案例的作用,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以此实现对学生学习、生活态度的严格规范。
(一)西方文化意识形态渗透严重
在知识技术发展迅猛的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到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而大学阶段是迈入社会前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关键,对比初高中时期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对于自主学习与探究往往更加重视。另外,因为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因此其思想意识也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浅薄化现象,并且极易受到西方文化相关直观性的冲击。大学生在形成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极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外的许多重大节日都涌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的市场一般都是年轻人群体,由此突出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严重。而反观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像是端午节、清明节等,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在目前知识文化一体化的时代,中华民族需将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工作充分重视起来。为促使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现象得以发展,需将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重视起来,促使学生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意识,逐渐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仁义礼智信的优秀传统信念,不断培养出更多高水平与专业化的新时代全面型高素质人才。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可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客观观察大学生发展的内在环境,不但会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影响,校园内部也存有师生礼仪认知不全等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堂的前提基础条件,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引用一些比较优秀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思想教育,实现学生生活与学习态度的有效化规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位与理性思考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了几千年未间断,并且深深影响到了每个中国国民,逐渐渗透到了所有的国民血液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来源。但是目前,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活动中,仍旧有着较为显著化的文化缺位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可能对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带来极大不良影响。
(一)缺位表现
随着地球村的日渐普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随之变得相对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国外的不少学校都陆续开设了汉语言课程,开始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分析。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可知,在我国的高校课堂上,仍旧有着非常突出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指导思想方面过度重视知识技能,学校往往十分重视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且学生对英语、计算机证书等获取十分重视,学生也会将这些证书当作自己未来就业的重要筹码。职业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等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其次,教学内容过度重视书本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中国精神的培育。过度重视知识讲授,忽视培育学生的精神,只会将学生逐渐培育成为有技术的工具型人才,但是在用人品创造产品的阶段,此类学生是不合格的。最后,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有些过度,并且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人文素养的表现。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本着成绩本位的认知,重视考试成绩、实践操作以及设计的作品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能力、体现诚实守信品质等会不自觉地被忽视掉。人文素养是进行工作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忽视了作品的内在支撑性作用,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合格的。
202204012109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课堂的实施路径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