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洪晓青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本文字数:2496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有序,既要有“独善其身”的私德,又要有“相善其群”的公德。其中,社会公德是新时代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中职学生作为社会“准公民”,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开创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生力军”,在校期间,积极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精神富有、有益社会的人,对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道德素质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关 键 词] 中职院校;社会公德;培养策略;精神文明;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001-03
一、引言
社会公德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侧重点有所不同。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了践行社会公德的更高要求,“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建设者、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这为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社会公德是社会群体之间在维持社会公共生活、调节人际关系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交往准则,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要素。中职生作为一个重要的青年群体,现阶段普遍存在“公德认知”与“公德行为”严重分裂、“公德小事论”使社会公德倍受忽略的问题,既不利于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不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其教育宗旨是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職业技能培养固然重要,但学生道德养成也同样不能忽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与发展格局大变化、大洗牌、大调整的重要时期,应对中职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文明素养,并牢固树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思想,使学生真正做到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品德美。
二、社会公德教育的思想溯源
“公德”一词的概念最早源于日本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他认为“公德”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主要体现了人们与外界、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勇敢、正直、善良、公平、公正、廉耻等良好品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道德的国家,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社会公德”这一个概念的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之所以不振,主要源于国民社会公德的缺失。正所谓“无公德则不能团。”这一时期的社会公德,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以及对国家的责任;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公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社会公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并逐步将婚姻、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涵盖其中,并发展为人们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社会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涵盖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爱护公物五个方面内容,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和个人的德融为一体的价值体现,是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众中的一份子,社会公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突破个人私德的狭隘性,唤醒其公共责任心、公民义务感,最终实现“小”与“大”,“私”与“公”,“家”与“国”的融洽协调。
三、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特点
中职学生作为正在接受职业教育而还未走入社会的青少年群体,是时代发展的见证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职学生社会公德是指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公共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最根本、最普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学生对国家、对自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以及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一)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发展的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极为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中职生正处于心思敏感、身心叛逆及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的青春期,一方面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同年龄群体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面对不同人群、不同地点、不同事件时,其社会公德行为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二)可塑性
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4~17岁,他们作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向师性强、可塑性大的显著特点,他们往往把家长、教师、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模仿的榜样,因此,应打造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和习惯。
(三)发展性
伴随着中职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多,其社会化实践活动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行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是由于相比于儿童期,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只有不断地调整其自身的社会公德行为,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02204012115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提升中职学生社会公德的策略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