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琴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9期 本文字数:2554
[摘 要] 针对OBE和CDIO课程理念内涵来分析两者的异同,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职工程类专业的课程建设需求,认为将OBE-CDIO课程建设理念应用于高职工程类课程建设不失为一条实施工程类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新路径,并对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分析,以便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关 键 词] OBE-CDIO;高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9-0010-03
2017年起,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意味着新工科教学改革的开始。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首批认定的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高校新工科建设步入实施阶段。本文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高职OBE-CDIO成果导向教育工程教育模式,探討其内涵,并探讨其建设路径。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高职OBE-CDIO教育理念内涵解析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种聚焦于学习成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的方法,其重点在于学生接受教育后能做些什么[2]。OBE理念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教育教学系统发生变革和重构,强调产出/成果导向(Out-come-based)的价值取向、学生中心(Students-centered)的教育理念、持续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的质量文化;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和从知识体系为中心到能力达成为目标的转变。
CDIO教育理念主要面向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仿照生产过程,教学过程对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其分为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CDIO培养大纲[3]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念、做法,指导我国高校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随后,又成立了“CDIO工程教育联盟”[3]。
将OBE与CDIO结合起来应用于高职课程建设可说是一种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我国本土化的应用。通过分析发现,OBE与CDIO理念在教育内涵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OBE-CDIO内涵特点
1.培养目标一致性
OBE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包含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为什么是这样的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CDIO核心是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设计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且在教学中实现理论、实践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均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根据CDIO理念,具体学习成果包括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学生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等。
从培养目标上来看,OBE与CDIO具有一致性,一是旨在强调能力本位。教育应该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列出具体的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4]。二是强调精熟。教学评价应以每位学生都能精熟内容为前提,不再区别学生的高低。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他们都能达成学习成果。
2.培养方法一致性
学习产出评估工作是 OBE 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OBE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预期学习成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倡教育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
CDIO模式强调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再到评价的整体改革,而不是实施某一具体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在CDIO实践中采用多种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方法,使得教学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在培养方法上有一定的共性。一是强调个性化。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和评定等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二是强调人人皆能成才成功。这里的成功指的是一种正反馈,,正反馈会促进学生更成功地学习。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时或采用相同方法达到目标。
3.评价方法的改进性
CDIO设立了培养愿景、大纲和标准。CDIO首次明确指向工程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整个CDIO全过程能力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3级、70条、400多款)[3]。使得工程教育改革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CDIO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代表了当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而OBE的成果导向理念中的成果也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它不仅是学生所知、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成果进行评价。
202204102141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CDIO理念应用于高职课程建设实施路径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