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吟 张晓东 周海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本文字数:2570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应用型学科面临着对本科—硕士进行一体化协调培养的新需求。以环境工程材料课程为例,从课程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为实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协调培养以及创新实践新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关 键 词] 科研创新;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175-03
一、引言
教学与科研一直以来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支柱,也是用于衡量其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标准。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以科研补充前沿技术,以课堂延续基础知识,大学教学已进入“研究型教学”阶段。錢学森先生曾强调“中国大学缺乏创新精神,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在发展科研的同时,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运用科研成果服务于发展相对缓慢的教育教学活动,即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是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积累的过程,然而本科阶段由于课程设置的特点,用于创新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同时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亦可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引领作用。
上海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依托环境与建筑学院,199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和“能源与环境工程”博士点。本专业秉承“立足上海,依托行业,发展特色,服务全国”的办学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十分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需求,提出基于科研反哺的本研一体化课程教学方式。采用贯通式培养思路,整合了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次的“环境工程材料”课程,优化教育资源,强化人才培养,构建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形成了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有效衔接的贯通式一体化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环境工程专业的持续发展,也为提升我校研究型教学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本研一体化培养意义
大学教学属于普及性教学,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基础启蒙,多数课程是依据基础教材讲授的,科学知识的深入研究也源于这些基础理论。然而传统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其相对独立的课程设置往往会引起课程衔接不合理、授课内容重复或缺失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归纳与整理,因此难以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培养效果,特别是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较强连续性要求的学科中。此外,在创新研究方面,分段式教学难以实现学生的连贯性科研工作,不利于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也不利于持续而深入地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本研一体化培养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环境工程专业学位培养的客观使然。“环境工程材料”作为环境工程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科学观念的日益更新,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快速发展。因此在该门课程体系设计中以科研创新为依托建设本研一体化教学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研适应能力等,更加全面地发展本科教育,提升整个本科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同时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以适应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模式。
三、“环境工程材料”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层次特征,,优化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其重点就是建立两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之间的高度衔接,并形成一定的层次梯度。下面就以“环境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在科研创新的基础上为该课程实现本研一体化建设的改革和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一)课程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本科阶段的“环境工程材料”主要介绍过滤材料、吸附分离材料、功能催化材料、膜分离材料、噪声污染控制材料、电磁波防护材料、离子交换树脂等的制备及性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而对各环境工程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没有进行深入拓展。研究生阶段的“环境工程材料”虽然将侧重点放在了材料的设计、改性、应用上,然而就其基本理论知识仍然进行了大量的重复性介绍,因此呈现出本研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内容无系统性、部分内容重复、侧重点不清晰等问题。
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制定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控制好两个阶段的深度与广度,删减重复内容,并且拓展和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工艺,以及反映当代新工科工程科学领域发展前沿的内容。其主要调整的思路如下。
1.本科阶段
本科阶段共有32个学时,针对“环境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设置知识体系,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202204172057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本研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