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钟焱 彭凤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4期 本文字数:2578
[摘 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提升,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方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養应注重显性及隐性职业素养的全面教育及评价。在解析职业素养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从课程考核和实习实训考核两大模板注重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整体职业素养的评价策略。[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58-03
职业素养泛指一个人在其职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专业能力,包含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操作、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行为习惯等。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属于显性素养,属于专业技能的范畴,可以通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专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获取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习惯属于隐性素养,不能通过试卷考核、资格证书等方式直接测量,却会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及能力提升产生更加持久深远的影响[1]。下面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评价加以探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兼具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并提出要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学生的整体性评价要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为核心[2]。职业素养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范畴,,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与实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并不断完善。大学是人成才成长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是理论学习、技能获取、态度树立和行为习惯养成等素质启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树立职业意志和职业生涯远大目标的关键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教育作为重要培养目标之一[3],并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只注重育人的过程、方法和策略而忽略对育人结果的评价,或只注重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的过程,都会对人才培养的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落实“三全育人”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况下,高校对学生的全方位培育离不开对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评价。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应包括科学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教育的过程应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和活动实践中,课程考核评价及学习过程评价条款都应涵盖全方面的职业素养因素。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现状
(一)显性职业素养教育经验丰富,但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不受重视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在现行的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下,高职高专的录取批次位于最末位置,社会公众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都是成绩不高的学生,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不如本科高校好。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机构和人士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学生质量不高,学生只具备普通职业技能,算不上技术人才,即社会对职业教育及其学生质量的认同度较低。另一方面在“技能本位”的育人观念广泛影响下,大多高职院校非常强调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及评价易被忽略。
(二)隐性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
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升逐步提升到新的高度,但职业素质教育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够成熟和完善[4],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模式陈旧,缺乏系统、有效、规范化的评价机制。如用思政课程代替职业道德教育;具体教学中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要求像“规矩、原则、道德、命令”的总和,把课程育人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课程中隐性育人元素不断被挖掘,促进了对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及提升,但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与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密切关联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如注重信息素养提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重点集中在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提升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课程满意度偏低、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三)隐性职业素养教育手段有待创新,认同感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大学生常发现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在实践应用中存在脱节现象,而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专业技能素养的偏好仍排首位,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道德、职业认知及意志、职业行为及态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起决定作用,重要的还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导致大学生定向思维的认定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行为之外,其他隐性职业素养内容的学习毫无用处,不值得重视和学习,甚至认为学校根本不需要开设此类课程。大多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学生表面认为隐性职业素养课程与社会实际工作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职业道德课或人文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则不当一回事;学生的层次差异性大也导致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与提升存在一定的难度[5],隐性职业素养本身无法通过考试考核直接测量,需要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情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202205082116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评价的策略探讨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