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颖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556
[摘 要] 辅导员是大学生双创意识的引领者,也是最基层的教育者,针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底子薄、成果少、未凸显师范特色的现状,师范院校辅导员需要通过唤醒大学生的内在需要、设置合理目标与建立有效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中介调节系统激发大学生的双创动机,促进双创教育健康、高效地发展。[关 键 词] 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双创教育;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46-03
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师范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许多师范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总体而言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底子薄、成果少,未形成专业发展特色。“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国内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双创赛事,在2020年第六届大赛中,高教主赛道共设金奖67个,师范院校获奖作品仅有3件,占比4.47%,与教育相关的作品2件。可见师范院校双创教育未凸显师資特色,而在当前“双减”背景下,作为师范生创业的主要项目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再次激发师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突出师范特色发展模式急待解决。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规定辅导员的九大主要职责之一是“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辅导员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由于其工作性质的先天优势,他们能够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了解学生并开展针对性的工作。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引领者,也是最基层的教育者。厘清辅导员在双创工作中的作用,对激发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动机能够推动和激发人类的行为,并通过活动来表现。同样,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也是由动机引起和推动的,辅导员想要激发学生双创动机,则需要了解动机的内涵及其要素。
一、师范院校大学生双创动机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动机的概念发现,学者张爱卿建构了一个具有整合性的动机理论模型,认为动机的定义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内因,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二是外因,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和理想等。
(一)缺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力量——需要和驱力
内因包含需要和驱力,人类除了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需要,除了极少数纯粹的自然需要外,个体所具有的有社会意义的内在需要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这种需要可能来自学校、家庭或社会[1]。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是通过耳濡目染,直接或者间接学习、体验,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并将这种使命与义务内化为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会逐渐培养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学校各种活动的兴趣。学校在育人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形式传授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此同时也在学生的内心埋下了双创的种子,引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社会需要与内在动力。
驱力一般是指由需要引起并推动个体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动的内部唤醒状态[2]。驱力是具有力量与方向的,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而言,有重大意义目标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像催化剂或者放大镜一样增强学生的驱力力量,促使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巨大价值与社会意义,而后在实践过程中会伴随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由此会产生双创驱力,并使行为朝着目标努力。
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以准教师的身份来强化自己的责任。教师在育人过程中也更倾向于以教师的职责与使命来影响学生,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也主要体会教师工作的内容,这种工作也会激发、唤醒学生对教师工作的向往,使他们更能正确看待教师这个职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双创缺乏最基本的兴趣,同时也忽视了内创精神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缺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外在因素——诱因和目标
诱因是促使动机产生的外在因素,在个体意识的作用下推动行为的发生,它包含目标和奖惩。人总是在行动之前就能够了解行动的目标价值,由此,,将外部的诱因转化为内部的动力,从而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也就是说当人们接受了目标之后,就可能产生激励的行为。
目标有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两种,近期目标往往是具体的,在短期内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长期目标则是更高的追求,如一个人的理想、抱负等,它需要通过近期目标来一步步实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长期的目标更有激励性,但是长期目标如果过高,超过了知识与能力的范围,如果很难实现往往会打击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人们放弃;而如果目标过于容易也不能激发人们的动机,而理想的状态是目标适中,人们一步步实现,并能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于师范院校学生而言,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更专注师范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提高,由此他们的目标往往较为明确,毕业后倾向于以在能力范围内找相对稳定的工作为目标,例如从事教师等相关岗位。因此,如何转变观念并设置合理的双创目标对于他们来说较为重要。
诱因除了目标之外,伴随着外部刺激即强化,强化能够增加动机,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物质的奖励与精神的奖励。学生在行为过程中会受到这种奖励的吸引,因而对师范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能够在客观上激励学生的相关行为,外部的强化物可以作为提高师范生双创动机的因素之一。
202205082116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双创”背景下师范院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