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泽谊 张嘉楠 张晓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710
[摘 要] 職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关联,多元化办学促进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国外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双元制、学徒制、工学交替制,三种模式纵向发展呈现了教育层次的提升,横向发展呈现了跨界发展趋势。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取决于社会形态。为了满足我国大国向强国的转型,借鉴国外经验,从政策机制、市场机制、组织机制和标准体系四方面建立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发挥校企深度融合长效机制的作用,,使校企合作与社会发展、教育多元化发展方向相吻合。[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58-03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就业创业、技术技能传承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2],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市场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3],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4]。在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多元化办学路线背景下,推动校企深度融合改革,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联合办学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正式使用“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表述职业教育[5]。在满足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国外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有双元制、学徒制以及工学交替制。
(一)双元制
“双元制”起源于1990年后的德国,是职业教育中发展较为顺利的经典模式[6],其以企业和学校为培训场所,以立法形式要求企业以经济支持或岗位培训促进其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了法律约束下的政府、学校和企业相对稳固的三角关联机制。日本随着社会雇佣环境由“终身雇佣制”向“流动雇佣制”转变,企业认知也从学历标准向能力标准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向,其亮点在于集团化办学、教学内容的超前实用性、向上延伸的办学层次等,其以企业发展认知产生的内生需求为动力,以企业为主导形成的“双元”机制[7]。
(二)学徒制
“学徒制”起源于18世纪末英国的职业教育,将生产现场与学校思想相结合[8],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为解决职业岗位需求与技能知识培养相匹配问题而产生的。学徒制多数由企业提供需求和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启动计划,学生申请并深度参与。该模式建立在“定向”基础上,靠市场牵引和法律约束来保障。
(三)工学交替制
“工学交替制”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其以学校为主,以工读交替为合作教育原则,劳动和教学相结合[9],具有三种实施方式: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工读轮换制、半工半读制[10]。学校根据专业制定实施教育的合作计划,并与企业签订合同,确定学生劳动时间、任务、职责和报酬等。此模式也建立在“定向”基础上,基于市场及合同约束。
三、国内职业教育体制分析
回顾新中国职业教育走过的七十多年历史,职业教育经历了企业办校、行业办校、独立发展和校企合作发展等体制更迭。每一次更迭均带有时代的烙印,每一次更迭都伴随办学模式改革,也伴随办学水平的提升。
(一)企业办学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伴随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率,中国开始了工业化转型。由于底子薄,一方面国家借助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大力发展专业化工程教育,为战略转型培养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补习活动,中国职业教育出现企业为主体办学[11],开辟了技工等级和“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的进阶通道,呈现出学徒及工学交替等多种人才成长模式,满足了当时突破封锁的技术革新需要。由于依托企业办校,一体化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学习、实习、就业统筹,也使这一模式长时间稳固延续。
(二)行业办校体制
随着工业体系健全,国家开始了产业及行业分工,建立与行业对应的工业管理体系,国家先后成立了八个部委,除部分综合性、地方性和企业属学校外,主要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均归属行业管理。在国家政策上鼓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行业兴办学校的体制逐渐成为主流,学校在行业计划、投资和管理下实施专业化发展。行业办学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较好地维系了近似的双元教育模式。
(三)独立办校体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减少外部影响,致力于按自身规律专业化办学,做大做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国家政策促进下,学校经“合作、合并、调整、共建”与部委(行业)及企业逐步脱钩。除教育部及特殊情况外,地方统管的体制成为主流,所有学校均具有社会独立法人资质[12]。在独立办校体制下,一方面教育回归本位,院校与行业企业脱钩,另一方面教育分类管理,给职教升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空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得到了蓬勃发展,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备,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此时院校的进一步升级动力又使其出现脱离职教的倾向。由于校企之间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和组织保障,加之淡漠的职教特色,使其与企业和市场渐行渐远,这一现象反作用于院校,使其应有的职教模式更加难以为继,就业难和人才荒在部分行业同时存在。
202205082117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分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