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朱丽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516
[摘 要] 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美育类通识课程“中西文化比较”,既承担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如果以新媒体专业能力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打通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壁垒,从专业核心能力出发,将“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与展示平台,进行互通互融,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关 键 词]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新媒体;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15-03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高职院校在美育过程中,既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专业及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开设与定位
“所有学校的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课程是达成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手段。”[1]美育教育也是如此。
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课程的结构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其中美育课是公共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类别。教育部从政策层面一再强调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在广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中西文化比较”作为美育类通识课程已经在大湾区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但由于学分等条件限制,多数专业将其列在专业课中,如旅游管理专业、商务英语专业、新媒体专业。
在学术界,很多中西文化方面的研究专著(如许绰云的《中西文明的对照》、张国刚的《中西文化关系通史》等)为“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利于师生对中西文化形成宏观认识。同时,随着高职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提高,还出现了一波适应高职教育的“中西文化比较”教材,如李军等的《中西文化比较》、祝西莹的《中西文化概论》等,比较具体地阐述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中西文化的差异及交流,为职业院校“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提供借鉴。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具有美育课程的功能与特质,同时它也是专业课的组成部分。目前,在大湾区高职院校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有丰富的资源和厚实基础,也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中西文化比较”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西文化比较”作为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一门兼具美育通识与专业课双重性质的课程,承担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美育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的任务。
首先,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品质”[2]。并且,核心素养针对各阶段的学生又有所区别。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历时3年时间研究得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个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成为各高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框架,也成为学校通识课程开设的依据。
在高职阶段,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职业性为基本原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个体素养、职业素养、社会参与3个方面,15个基本素养要点。“中西文化比较”课程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坚持时代性、民族性、职业性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人格、信息意识、社会责任、国家理解、国家认同。
其次,核心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培养人和人才的任务,二者应该是紧密结合、互相支持的。然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通常将通识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功能和专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存在谁也不愿意为谁服务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形,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的优势“不但体现于专业领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有可能从中汲取更加通透的感悟,从而在专业思考上也能够更胜人一筹”[3]。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通识课程可以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育起支持与辅助作用,,笔者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同理,专业课程在教学方面对通识课程也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生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对学生通识课程的教学产生较大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更偏重于理论,且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关系不够明确,这导致在教学中通识类课程容易被学生轻视甚至忽视,从而影响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让学生以对待专业课的方式对待核心通识课,提升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挖掘通识类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的联系,建构一套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一个重要方法。
202205152208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