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邦帅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770
[摘 要]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中央对高校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克服了以考证为目的的局限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业务素养、职业素养、法律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经济法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课程标准、挖掘思政元素、精心准备思政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建好教師团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达到“政证融合、以政促证”的目的。[关 键 词] 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18-03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将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教育的核心,正如《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本文以我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为例,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一、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经济法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法律制度本身就是思想教育、价值教育,但作为一门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在以往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学生考试,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理解法律条文,是否正确记忆相关考点,是否能够通过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比如,在学习“劳动合同的解除”时,教师倾向于讲解“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形”“解除劳动合同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却忘记让学生思考“契约精神”对人的品质、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学习“税收法律制度”的时候,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计算“应纳税额”,却忽略了给学生讲解税收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意义,学生不知道“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真谛,党中央每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学生只是死记“税收优惠政策”的考点,但不能深层次思考中国共产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博大情怀。
古代的文人、思想家从多角度阐述了“德”的重要性。西汉陆贾的《新语·术事》: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德者事业之基。他们两人都强调了道德对事业成功的重要作用。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出纳、财务管理、投资决策等岗位,学生无法避免与资金打交道,掌握高超的会计技能,但价值观却缺失,“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挪用公款、财务造假等会计违法案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正所谓有才无德是“废材”。
在会计课程体系中,经济法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会计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让学生知道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带来的法律后果,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停地给学生输入价值观,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理解法。课程思政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课程思政是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必须深挖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
我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经济法基础》,经济法课程多年来定位于服务会计学生考试的考证课,会计学院的工作思路之一就是“大一对证”,尽力提高学生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那么,教学时间本来就很紧张的经济法课程,在课堂上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是否会干扰学生的考证?经过两年课程思政的不断尝试和总结,摸索出“政证融合、以政促证”的经济法课程思政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标准
我校会计专业之前的经济法课程标准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职业素养的提升,在课程思政改革后,教学团队对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重新提炼培养目标,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在课程标准中加入价值目标,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懂技能、遵纪守法的会计人才,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坚定“四个自信”、富有家国情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教学团队反复探讨各章节内容,精心提炼各章节的思政主题,将之写入课程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
(二)深挖思政元素,精心准备思政素材
“教什么”“如何教”是教学单元中的两大核心问题,课程思政中同样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有哪些思政点?如何给学生教学思政?
经济法课程涉及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根据教学需要,归纳思政主题,进而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在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要避免“大而全”,笔者认为,课堂思政不一定要“高大上”,课堂思政也不是每堂课都要进行,教师不能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要分清主次,把握教学重点,牵强附会的思政,背离了课堂思政的初衷。挖掘思政元素时,教师要避免“繁而乱”,犹如拍照,兴趣点太多的照片不是好照片,法律课本身并不缺少思政元素,当某一知识点蕴含多个思政主题和思政元素时,,教师要进行归纳和提炼,将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
202205152208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