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美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602
[摘 要]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场域中构成“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但是在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师生关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推进课堂教学实效性存在一定的影响。而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应有的内涵规定,转化儒家关于师生地位、交往、认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思维,对化解现代社会师生关系危机、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路径启示。[关 键 词] 儒家教育思想;师生关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172-03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青少年则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学上的“命运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不是孤立的、如“原子”一般的个体,而是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如何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教育思想里汲取营养是当前步入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化进程中师生关系的多元表征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师生地位失衡化表征凸显
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教师和学生所处的教育环境仍是深受传统观念所影响的。虽然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主体性观念已经为很多人所认识、了解,然而很多教师和学生仍旧认为师生间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在高校师生关系中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势,这样就使师生地位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状态之下,二者之间的地位处于不协调状态。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课堂的话语权,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和权利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现代化已经影响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并未完成的现代化往往会使师生关系走向另一种失衡状态。在师生关系中,部分群体会过于强调学生的地位,认为教师就只是为学生服务的人,学习中只是强调学生“中心”地位,完全忽视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的能动作用,导致一些学生完全舍弃传统理念中的合理“尊师”部分,只顾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由天性,教师的地位每况愈下。
(二)功利主义影响下的师生交往活动异化
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幸福”可以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但它应该是可以被计量的,“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它视每个个体为同质,认为同一事件给不同人带来的幸福感被视为是相同分量的,而且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应当只关注其结果带来的幸福,而不看他本来的动机如何。在功利主义影响的社会下,异化在师生关系中凸显。首先,一些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初交往时就已经出现了裂缝。师生关系不再认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关系,而是被界定为商业服务的关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校园里出现了一些功利化现象,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简单化和功利化。
(三)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师生认同隔阂增多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本稳定的师生关系冲突与矛盾日益增多,其原因就是师生之间出现隔阂,无法认同彼此。一方面面对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学生的思维活跃,可能更易于接受新奇的思维方式,也不再满足于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念可能已经偏离了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他们不再认可书本上的内容,追求所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不再遵循传统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面对多元的外来文化,一些教师可能依旧固守原来的教学方式,他们反对一切的变化,无法理解思想和行为已经发生变化的学生,学生的特点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时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师生之间认知和观念有着迥异的不同时,师生双方已经无法认同彼此的价值观念,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事件。
(四)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师生情感疏离、淡化
现代科技日益发展,人们逐渐认为科技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运用科技、运用理性,人们忘却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丧失人的主体意识,日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一枚“工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淡化,沟通日渐减少,情感日渐疏淡。一方面在校园里,课堂授课成为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或是只是通过一些现代媒介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坐在下面听或是只是接受信息符号指令,师生间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心理上都远远隔离,这个知识的传递过程事实上已经发生了断裂。另一方面教育中往往强调知识教育,忽视态度、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停留在教授知识层面,而对个人生活实践问题却缺乏沟通、理解与疏导。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现代科技工具进行联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慢慢就会发生隔阂。
二、儒家教育思想中师生关系的应有之义
(一)言传身教是前提
在儒家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和崇高就在于:“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儒家认为,要能够传道,就必须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无论是在学问还是在品行方面都能为人表率。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世人对教师的效仿与崇敬,其缘故就是教师的德行和学问高于普通人。进而言之,对教师的礼敬,不仅仅是对教师其人的尊敬,更是对教师在言谈举止方面体现出的高尚的德行和优秀文化的价值肯定。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不仅谈论过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还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为人师表应做的典范。自孔子后的两千多年间,儒家教育思想中一直贯穿着教师以言传身教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教师做到言传与身教,一段师生关系才就能順利建立。
202205152208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儒家教育思想对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