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马丽莉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7期 本文字数:2774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元素自然、和谐地融入专业课程的讲授是高校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从思政教育案例和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方法探索,旨在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关 键 词]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7-0043-03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结合[4]。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中的80%是专业课程,高校学生80%的学习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学习,因此专业课的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在高校思政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节中,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5]。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国内材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结合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和内容、教学方式和规律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案例的发掘和梳理,并通过剖析不同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关联性,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进行思政元素相关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探索。旨在将课程思政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等环节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的成果导向目标。
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概况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材料类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加工和性能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本课程的教学要达成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掌握材料领域共性规律的理论知识(知识目标),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技能目标),具备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情感目标)[6]。这门课程是材料类学生真正开始接触专业理论、建立专业兴趣、形成专业思想、树立专业方向,甚至未来职业选择的关键。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情感目标的达成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学历功利化,应试化、敷衍性的学习;对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及装备盲目崇拜,国家荣誉感和专业自豪感缺失;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欠缺、人生观和价值观方向偏离等。
课程情感目标低达成度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为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引入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拟从典型课程思政案例的挖掘和思政元素引入模式两方面展开讨论,深挖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成绩评定等环节,将专业教学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作为“材料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
二、材料科学基础典型课程思政案例挖掘
课程思政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和活动,即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是对专业知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的总和。思政教育是指用某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8]。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即在专业知识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使两者有机结合。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必须依赖专业知识体系,不能脱离知识体系单独存在,两者应相辅相成。通过梳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可将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资源整合为以下几类。
(一)材料科学发展史与专业自信、民族自豪感
材料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而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材料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卓越的。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材料科学发展史,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在人类文明史上取得的不朽成就,能显著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在绪论部分引入材料科学发展史,介绍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可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通过讲解中国材料先进的生产技术,展示我国古代的材料科技,使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了全人类的发展,丝绸、唐三彩、铸造、造船等技术也是当时各国学习的典范[9]。先秦时期《考工记》中“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的相关记载则充分说明了古人对材料成分、性能和应用之间的清晰认识。
(二)科学家精神与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我国材料科学家的科研贡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在讲固溶体知识点时可引入李薰院士的事迹。李薰院士在英国学习期间提出氢脆理论,为钢铁材料热处理去氢奠定了科学基础。1951年,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到祖国,创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几十年来为我国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和核潜艇等突破性研制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通过讲解李薰院士的社会使命感、对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追求,可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在讲功能材料相关知识点时,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的事迹为切入点,感染、引导大学生的爱国思想。郭永怀在海外的生活富足优渥,但他始终心系祖国,经历种种阻挠后仍毅然回国,赴青海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1968年,郭永怀乘坐的去北京送材料的飞机失事,他和警卫员两人紧紧抱在一起的身体被大火烧焦,用身体保护了绝密资料,用生命诠释了“以身许国”[10]。
202205262215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教学模式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