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祝明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7期 本文字数:2756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偏重以跨文化为导向的交际法教学的研究。这不仅是因为时代发展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扩大,而且也有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与改革,即在教授传统知识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兼顾能力锻炼与品格培养的优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在授课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如何分配语言技能、基本能力的学习时间以及对文化知识在课堂教授中的比重,满足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在助力社会发展方面的需求,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模式的关键问题。在跨文化法与以任务为导向的外语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下,借助思维导图这一形式,辅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促进外语课堂教学与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地融合。[关 键 词] 高效课堂;外语教学;思维导图;跨文化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7-0136-03
一、教与学的理论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德语专业教学指南》中培养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之一,就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以及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对此类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与反馈,主要体现在德语专业等级考试的结果上,此项考试包含了专业核心课程中对语法的考查。与此同时,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的主题模块进行单元语法的讲授,逐步构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但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对语法没有整体的了解并在记忆语法知识时对细节部分出现遗忘或遗漏现象。面对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构建某一个语法知识的框架,并且高年级学生也有能力构建整个语法知识的框架,在学习中能从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中调用可供利用的部分,与其他部分也能够有机结合形成联动。另外,从其定义来看:“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1]它的始创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将抽象的思维以图像呈现,它使学生存储于思维中的知识可视化,便于学生记忆。此外,它如同大脑一样有不同层级的分支结构,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便于学生对客观性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此外,随着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新文科各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发展和以需求为导向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同时,还需理解所学目标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成为促进两种语言交流、加强两个国家联系以及两种文化差异相互理解的桥梁与纽带。因此,将具有交际意向的跨文化法融入语法教学中,对课堂模式进行有益探索。“跨文化法涵括了自我和外在的互动,它将学习者对德语语言和文化的看法作为出发点。”[2]学习者需要在课堂上对中德文化之间的异同进行对比,思考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教师由此可以在语法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文化背景知识,抑或是将相关的人文知识嵌入语法的遣词造句与模拟对话之中。学生在提升对文本或话题的关注度的同时,也更愿意参与到课堂互动讨论之中,相对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因对教材话题或教师所举例子不感兴趣而导致的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融合跨文化法的课堂教学,在加深学习目标语言与文化同时,也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而言,既达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目标,又满足了包含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素质目标。
在梳理总结语法知识、构建语法框架、讲解完语法之后,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任务导向的目标在于长期强化学习者动机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者外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合作能力。”[3]教师可以在讲解相关知识点后,学生练习造句或编写对话,以口语或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来表达自我,同时以小组合作形式提升整体学习水平。通过上述三种理论的相互配合与联系,旨在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日后语言应用与跨学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形式及内容
通过上述教学法理论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引导者、讲授者与组织者的角色。教师首先要在语法讲授时将思维导图的概念与形式导入课堂之中,,进行亲身的示范与演练。学生在明白思维导图如何绘制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本堂课的重点语法为中心,如以德语语法中的现在时为例,划分以现在时为中心的一级分支,其中可以包含现在时的含义,现在时中动词的变位、规则及用法。随后在一级分支之下再划分二级分支——动词变位的规则形式与不规则形式、现在时具体有几种用法,如果需要还可以在二级分支基础上继续进行三级分支的划分。
接下来是重难点语法的讲授,鉴于德语语法有一定的复杂性,要考虑教师讲解部分在课堂比重稍大,如在现在时动词变位时涉及特殊规则需要教师进行细节方面的教授。在讲解用法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使用教材中结合单元模块给出的例句,另一方面要结合跨文化法,列举关于德国与中国两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最后,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在讲述客观事实时,如用现在时描述德国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或民族构成等专项内容,也可以构建不同年龄或群体的日常对话,让学生理解语法点应用的同时理解称呼变换的含义或人际互动的形式与风格等一般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需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反馈并进行应用练习。
由于跨文化法中含有一定的交际法教学的成分,并且教师在讲解之后需进行以任务为导向的分工。因此,小组学习更合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由教师根据学生语言水平进行任务分配,组成互补学习小组。“互补小组的分组方式是建立在异质性基础之上的: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一个组内工作。”[4]使学生能够在组内交流中反思自我、加强互动。接下來依旧以现在时语法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分配各个小组以教材单元内的语言资料进行对话改编,或者小组编写真实语境下的对话,或者根据国情文化知识对中德文化之间的对比进行陈述。之后可以在组内、组与组之间不同方式进行交流或教师聆听。在学生表达完成之后,针对语法错误进行集中修改,对学生的文化内容表达不妥之处进行点评。
202206062220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效外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