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杜鑫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2期 本文字数:2722
[摘 要] 古人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声演唱是最富魅力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合唱艺术中通过多声部的此起彼伏、交替出现,给听众带来了最为直观的视听盛宴,是其他乐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合唱艺术而言,声乐表现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合唱团的发展速度。探讨在日常合唱训练中,如何高效地寻找理想的演唱方式。[关 键 词] 气息;视唱;合唱训练
[中图分类号] J60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148-03
合唱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活动,是一种多声部的声乐演唱形式,因其表现力极强,亦被称为“人声交响”,也是所有音乐群体艺术形式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的一种。合唱艺术囊括了所有声乐技巧并通过对高低声部的划分覆盖了人声所能涉及的所有音域。
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低门槛”性质受到了广大非音乐从事者的喜爱,弥补了广大群众热爱音乐,却对参与音乐望而却步的遗憾。
合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它既能在古典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又能在公园、田地、车间、操场、餐厅等生活场所中频频出现。由于合唱艺术本身极具群体性的优势,受众人群广泛、老少兼宜,打破了乐器艺术需要长期基础练习才能入门的技术壁垒,并且它在鼓动人民热情、巩固人民集体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合唱的首要因素是:Harmony(和谐)它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声与复调),构筑多声框架,让参与者或者观众能够明确“完整性音乐结构”的理念。
合唱通常分为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同声合唱是指:根据每个人生理条件、发声习惯以及成长历程中语言环境的不同,由若干个音色相互接近、音域相似的人组合在一起的多声部演唱形式。混声合唱是指:由男声、女声和童声互相交织,通过各自音色特性的配合调整与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各个声部的主观能动性,构筑成一种色彩丰富的和声音响。无论是同声合唱还是混声合唱,由于每次演唱时情绪不同、发声状态不同,即使是同样一批合唱队员、在同样的场地演唱同样的作品,也会每次演绎出不同的音响效果,给听众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美感,这也是合唱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对于合唱团的日常训练,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要素:树立审美概念
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审美概念,有了良好的审美才能分辨好坏,一个合唱团的审美认知能力可以决定它今后发展的上限,好的审美概念能够对合唱团的排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中国合唱相比,西方的合唱发展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伴随着教堂音乐的不断发展,西方的合唱艺术似乎与“宗教”总是形影不离,合唱艺术是唱诗班在教堂中向上帝表达自身信仰的一种手段,所以所有的发声方法以“空灵”为第一准则,通常运用“高位置”“直声”的演唱,再配合上管风琴的音色以及教堂特有的穹顶式建筑风格,使声音在教堂内部不断环绕来表达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之心。国内合唱艺术自第一首中国多声部合唱作品《春游》出现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映了相应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历程。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启蒙救亡运动”热潮所引发,涌现了一批当时赴欧洲、日本留学的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极具民族性和革命性的爱国主义作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公派一批音乐工作者前往苏联访学,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这个时期的合唱作品主张参与人数多,演唱音量大、演唱气势足等特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文化环境的不断扩张和新潮思想源源不断的注入,国内开始与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合唱音乐的相关从事者才开始逐渐系统化地了解西方合唱音乐。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全球合唱知识的获取也变得触手可及,对于合唱音响的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对合唱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在各大专业院校引进外籍专家、日益增多的留学生、每年举办的世界合唱节(合唱指挥专业论坛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合唱艺术而言,在作品源头上日益健硕的作曲技法使中国本土合唱作品的写作得到了高速发展,在指挥方面,通过对西方大量合唱作品的积累学习包括对管弦乐指挥和歌剧指挥的涉猎,使指挥的排演技术愈发成熟,对于演唱合唱作品的合唱队员而言,不断精炼的声乐技巧能够继续演唱篇幅较长、音域跨度较大的高难度作品,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排练进度,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为了提高合唱艺术普及度,“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等出现在了人民群众的视野中,上述比赛中各个合唱团的演唱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群众歌咏合唱的风格,这类风格的演唱质朴纯正、热情饱满,演唱者大多是音乐爱好者,他们的声音雄壮有力,明亮且极富感染力。在发声方面以“白声”为主,不考虑声乐技巧,把宣泄自身情绪作为首要目的,用自己最放松的声音来进行演唱。第二类风格则是室内合唱风格,这种风格的演唱者主要是专业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或专业院团中的职业歌唱演员,他们的演唱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声色彩,在声乐技巧方面对直声、半声、弱声、混声等发声技术也运用自如,对风格迥异的作品也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的把控,体现合唱真、善、美的人文艺术情怀。那么对于听众而言,究竟什么样的音响效果才是被广大民众所认可的呢?笔者认为能够反映作品本身艺术特征,不限于演唱人员是否专业,也对各类发声方法求同存异,好的演唱不一定有多大的音量,多统一的音色,,形式上的一致会显得單一甚至呆板,推崇“文化多元化”唱好中国作品的前提就是需要“带入”,以情感人才能得到听众的认同。古往今来“艺术文化”一词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专业学者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在不断变换的历史洪流中,如果能够完整甚至超预期地演绎合唱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那就是听众最需要的音响效果。当下社会人人关系和谐而平等,轻柔和谐的音乐往往最能安抚人们的心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合唱中的“和谐”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社会的共鸣。
202207282237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合唱训练中三个基本要素的思维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