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于昆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本文字数:2772
[摘 要] 近年来,女大学生群体的增长不仅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男女平等问题,更提醒社会学者要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女性占比90%的审计专业(群)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响应国家“双高计划”,结合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创新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科学的引领思想、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增强技能和奉献社会的女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审计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关 键 词]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高计划”;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3-0010-03
一、“双高”背景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意义
“双高计划”全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国家层面为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3月29日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中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全球中高端产业高素质技能人才。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审计专业(群)于2019年12月纳入国家级“双高计划”专业(群),是全国唯一重点建设的高职高水平审计专业(群),专业(群)现有在校生1900余人,其中女生人数高达1700人,占比近90%。面对专业(群)极大悬殊的男女比例,如何有效开展具有女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女生的作用,如何引导女生作为主导力量去辐射并带动男生,成为重点研究的社会性问题。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通过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审计专业(群)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的引领思想、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增强技能和奉献社会的女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对培养审计专业(群)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突出的问题
女大学生属于社会女性的佼佼者,具有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多才多藝、喜爱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素养缺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学生被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产生了不良的消费价值观,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更容易在恋爱、情感、物质、职业等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表现出鲜明的功利主义倾向,缺乏崇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模糊,容易上当受骗。近期多个媒体报道,部分高校女大学生为了爱情或者物质欲望选择通过不正当途径赚取钱财,这些都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自主生活能力不足
在校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很少离家很远进行独立自主生活,即使初高中住校的学生,也是离家比较近,与家人沟通比较紧密。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离开了家长和熟悉的环境,往往对如何整理物品、清洗衣物、理财消费缺乏生活常识。部分女大学生做事散漫懒惰,不能吃苦受苦,摒弃了中华民族女性温柔贤良、宽厚待人、勤俭持家、坚贞自重、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
(三)团队合作观念较差
目前,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大,在家庭中养尊处优情况普遍,特别是女大学生,大部分在家庭中都被当成是小公主一般地培养,这些家庭成长因素导致部分女大学生行为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带动了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和欲望,强化了女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和竞争意识,部分女大学生会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孤独环境成长中缺乏处理舍友关系的能力,不关心集体和他人,不愿意参与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忽视了传统的自我奋斗崇高理想,冲淡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错位和改变,主要表现在追求奇装异服、高档化妆品和名牌产品,认为高档物质是衡量个人成败的标准,攀比之风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滋长。部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追逐心理需求的同时,面临生理疾病、经济贫困、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不足和就业性别歧视等诸多现实问题,导致产生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攀比心理、依附心理、孤独心理和焦虑心理等心理问题。
三、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统思想道德意识影响女大学生自我认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在古代农耕社会,男性往往作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劳动主力,受到了无比的尊重和重视,女性则因为不能自给自足而依附于男性,生存地位卑微。在传统意识中,女性被历史赋予的理念禁锢于照顾家庭、繁衍子嗣、相夫教子等范畴,中国百姓受“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女性自我认知或被迫认知上存在认同自身略逊于男性、缺乏奋斗意识与自我挑战意识等诸多问题,使女性群体对自身工作能力产生了怀疑,增加了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无性别化”思想道德教育对女大学生不够重视
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中,社会性别一词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最早提出,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基于生理性别的雌雄两性所形成的性别差异及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似乎“男主外女主内”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男人应为社会、为事业所生,女人应为家庭、为家务所长。由于社会上仍存在一些对性别有偏见的用人单位和人士,导致在聘用工作人员和实施工作事宜等过程中,对男性和女性有双重标准,性别问题成了阻碍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因素。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并未针对社会性别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忽视社会传统思想存在的相对尖锐和敏感的社会性别问题,绝大部分高职院采用“无性别”统一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不利于女大学生的价值塑造和未来职业发展。
202207282241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双高”背景下女大学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