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4期 本文字数:2771
[摘 要] 进入新时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对待学生资助工作,也需要有新的思考和进步。深入研究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主要围绕“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分析”“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策略”“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结合发展型资助体系,分析如何改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强调结合新时代背景以及学生需求,将各项资助措施落实到位,真正帮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关 键 词]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策略;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64-03
进入新时期,学生诉求与高校资助工作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去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长效资助机制”“忽视学生能力提升”“不重视价值观教育”等。从发展型资助的视角来分析,高校要正视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让学生真正掌握脱贫的方法和技能。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了关注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到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中,秉持“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等理念,不断完善相关工作细节。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分析
“发展型资助”是一种更贴近学生需求的资助模式,关注学生能力提升、思想动态,为学生长远发展而考虑。进入新时期,高校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脱贫”机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摆脱“贫困”问题。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需要抱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要将个人脱贫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目标,以及努力方向[1]。对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理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发展
在发展型资助模式中,高校需要慎重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其中包含“素质提升”“能力增强”“知识结构优化”等。高校需要通过一些合适的资助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不仅是物质脱贫、生活脱贫,还有精神层面的脱贫。这是一种更高标准的资助、更有意义的资助。
(二)职业发展
在发展型资助工作中,高校不仅重视学生学业,还重视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将从职业发展视角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性质的资助项目,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机会,掌握脱贫的方法,慢慢变得独立、自强。这样的资助措施有利于高校学生重建自信心,实现心理层面的脱贫。
(三)长远发展
从发展型资助的理念出发,学生在每一個发展阶段,都可能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学生需要有平稳、乐观的心态,从长远发展视角,认真把握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机遇。在发展型资助工作中,高校将提供专门的“心理教育”“思政教育”,指导学生树立科学观点、建立理性视角,帮助学生制定长远发展计划[2],避免暂时性贫困成为长期贫困,避免学生遭遇挫折之后,再次返贫。
践行发展型资助模式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已经取得成效,有些高校还在探索、调整。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全局性思维,兼顾各方面因素,深入理解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强化个人执行力、创新力,勇于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摸索一套适合学校实情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方案[3]。
二、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效资助机制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强调立足长远、认真规划。当前,部署具体的资助工作时,有些高校只考虑政策、条件,以及某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并没有从长远工作视角细化各项资助措施、完善相关资助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资助措施惠及的人群有限,有些学生可能参与不进去,得不到及时帮助。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强调一次性资助,比较简单、笼统,没有考虑到后续问题。比如,学生获得资助之后,生活是否真的有所改善?学生如何通过资助机会,从根本上脱贫?这些问题关系到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成效。如果高校缺乏长效资助机制,相关工作可能会比较分散,整体进度与结果[4]都难以管控,不利于体现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
(二)忽视学生能力提升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忽视了被资助学生的能力提升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只进行物资资助。有些高校安排的资助,只有物资资助,没有立足学生个人能力,指导学生去尝试、突破,学生很难通过资助项目变得真正强大起来。在学生长远的人生道路上,唯有掌握自主脱贫方法,,才能勇敢面对贫困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另一方面推行直接给予政策。有些高校进行学生资助时,强调“直接给予”,不设置任何门槛[5]。比如,如果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直接给学生匹配工作岗位;如果学生缺乏生活来源,直接给学生提供生活来源;如果学生需要电子学习用品,直接给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虽然学校的出发点很好,但行为、方式过于直接,难以培养高校学生自力更生的意识,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不重视价值观教育
高校学生获取资助时,不一样的心态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行动力、不一样的结果。比如,有些高校学生得到学校资助之后,并没有好好珍惜,没有在资助项目中挖掘个人发展机遇,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继续资助自己。这一类学生,过于安逸地接受了学校资助,缺乏感恩之心、进取之心。学校资助只是辅助性措施,学生终究要依靠自己,要通过自己来改变境遇。学生需要摆脱依赖学校的心态,否则,资助项目很可能成为一个阻力,阻碍学生进步。再比如,有些高校学生拿到资助后,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内心自卑、患得患失。当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不仅很难处理个人学业,还会产生深层次的心理危机,降低学生的社交积极性。如何正确地理解学校资助政策,这是相关学生需要去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时,需要从价值观教育入手[6],调节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02208142242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