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瑞亮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5期 本文字数:2809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闻舆论是党工作过程中的关注点、核心点之一。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主要从课程思政视角下,探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路径。[关 键 词] 新闻观;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22-03
一、新闻观下课程思政改革方向
理论创新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现在对我国新闻理论指导、对中国特色新闻观下课程思政体系改革的影响更为明显。从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无数次证明的科学、实用的先进理论。它非教条理论,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对实践的指导是全方位的,,这其中也包括对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指导作用。可以说,它是新闻传播工作思想内核指导。我党践行先进理论的同时,也在实际运用中予以丰富发展,经过长期沉淀积累、完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典型特征。这些都为新闻观和课程思政深入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改革要夯实新闻观理论基础,尤其是要坚持党性原则的新闻观指引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在工作中坚持运用的同时,更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要求新闻工作者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做到对核心理论的价值认同。从新闻工作包含的内容看,新闻观是新闻舆论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会议精神要求深入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工作,把这项工作稳步推进,扩大影响面。工作效果要做到四个“者”,即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2]要求新闻工作要紧跟时代节奏,真实、准确地反映时代特色,报道时代主旋律。另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坚持“党性原则”。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性。只有坚持这项原则,才能够在我党的领导下,新闻传播事业步入正轨;只有坚持这项原则,才能够保证新闻传播事业守正、出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人民负责,只有坚持这项原则,才能确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证新闻工作集中、准确、正确地反映时代特征。
课程思政的内涵:从课程思政的性质看,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工作领域内的集中体现之一,是新闻观的价值回归和引领。党在公报中提道:为达到全国人民在新闻思想领域紧密团结的效果,必须始终牢记并坚持理想信念一致、价值理念一致、道德观念一致。从宏观角度看,必须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旗帜鲜明的革命精神、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结合新闻教育规律看,首先要建立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关联紧密的课程体系能够为优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体系的中心环节就是课程。从基本含义看,课程就是教育、教学经验的科学累积和总和,目的就是为了结合过去研究理论成果经验,适应当前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发展需求,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要义,培养当前新闻传播人才。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3]。课程也是达到培养新闻人才最基础的方式。要培养一流的新闻传播人才,就必须要建立思政视域下一流的新闻课程体系。就高校而言,要培养合格、出色的新闻传播人才,需拥有特色鲜明专业课程的同时,也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针对人才市场需求,以市场导向为引领,不断优化此类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建设具体的课程和课程体系[4]。教育部曾在2011年发文,要求引导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课程思政体系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既要能肩负起反映党的课程思政特色,又要立足服务人民的出发点,所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且长远的规划。
二、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路径
(一)守正创新是根本
教育部指出,要把新闻建设上升到新文科建设高度加以理解。首先,要守正、创新、融合,关注包括理论体系、知识建构内新闻专业基础知识的夯实。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素养,也就是通过拓展专业知识范围以外的诸如哲学、经济、数学等与专业人才培养架构相关的理论知识,锻炼思维能力,提升理论素养。另外,重视新闻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比如业务、技术科研能力。需要新闻工作者熟练掌握新闻采编、新闻播报、科学研究等多种能力。最后就是坚守课程思政思想阵地,也是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养。遵守新闻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最基本的新闻职业操守。教育部重视指导课程思政建设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要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要科学规划,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按照要求,可以从多个维度予以理解。一是历史维度,也就是关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史料,不断研究学习。二是要关注现实生活中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相关问题,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在新闻实践中运用学习,活学活用,做到抓两手、两手抓,守正创新。
(二)多维改革是手段
2018年,《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对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要加快培养节奏。复合型人才可以结合国家政策要求目标予以理解,一方面就是新闻传播“双创”人才的培养,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创新、创业。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路径必不可少。从新闻教学角度看,这对新闻专业培养目标提出很高要求,就是要求学生新闻理论学习系统、新闻理论知识扎实、新闻实践能力较强。还有具備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练掌握并运用与新闻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想实现此项目标,就要从课程角度设计好课程体系。但从现状来看,新闻传播的教学内容中,主干专业课程、理论学习课程、业务操作课程,在内容上都显得十分陈旧。所以,多维度改革必不可少。从新闻传播人才战略高度衡量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规划。课程选择大体要遵循四个“原则”:时效原则、实用原则、服务原则、实践原则。
202208180802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课程思政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