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新课程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发送到桌面 | 新课程征稿函下载 | 万方网查重

  • 新课程主页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目录
  • 刊号信息
  • 万方网查重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在线投稿
  • 征稿启事
  • 新课程杂志上半年版面收稿中
  • 《新课程》杂志2021年全年目录汇总
  •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知网收录页面截图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网址是什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调整为两个版起发
  • 2018年《新课程》杂志调整为只安排整版论
  • 《新课程》杂志刊号、《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022-09-22  |  所属栏目: 来稿选登  |  阅读次数: 

本文作者:黄丽 管新源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480

  [摘           要]  思政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升,二者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同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加以分析,从二者的内涵及内在关联出发,针对实际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思政课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宽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途径等有效举措。
  [关    键   词]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67-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同行性与互补性,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共同提升。然而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因此高校有必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一)思政课程
   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认识到人类发展历史规律[1]。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的实施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能产生重要影响。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程的实施大多是通过理论灌输来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进而将其划分至显性教育的范畴。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造性理论思想,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专业课程内容同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来实现一体化教育优势的充分呈现,进而在相关理念提出之后得到了诸多高校的认可与应用。要想将课程思政有效引入高校教育中,需要先明确其深刻思想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落实思政课程教育理论,最终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结合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课程思政是一种以专业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任务的教育理念,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来推动课程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原有思政课程的内容,为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联系
   站在教育本质的角度上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方向与功能上具有一致性,即发挥育人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对二者的同向性与同行性来说,分别指的是政治方向与思政教育,进而确保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和教育职能[2]。因此,在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二者方向与功能的关注,深化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思政优势的凸显。
   (一)同向性
   具体来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体现在其目标与认识等方面。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将课程思政以及思政课程作为工作的具体形式,从而最大限度确保目标、政治、文化方向上的一致性。
   (二)同行性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所呈现出来的同行性主要体现在相关内容的实施上,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实现整体统筹设计中的横向与纵向贯通,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与此同时,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顶层设计方面也体现出一定的同质性,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作用。
   (三)互补性
   課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本质都是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在实施育人的过程中形成互补作用。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很好地挖掘出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要素,为思政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完善的素材;另一方面只有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开展思政课程才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因此,高校应不断推进二者的互补发展,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证高校立德树人目的的有效落实。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现阶段,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上来说,由于教师整体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因此存在部分教师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高校课程专业教学需求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育人环节。在此过程中,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从而限制了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学生德行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会受到阻碍。
   (二)缺少课程思政与课程体系的联系
   当前高校教学中往往不能将思政课程内容同原有的课程体系有机联系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协同育人实践的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仅停留在表面,采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体现出较强的形式化。同时,教学中不能将理论有效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学生难以提升对所讲内容的认同感,还会生出枯燥乏味的心理,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这样不仅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协同育人效果,还会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降低。

202209201858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902.html

新课程杂志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1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0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9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8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7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6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5期作者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2年44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2年43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2年42期目录

其他人正在浏览

  • 《新课程》杂志来稿要求
  • CCTV央视网报道我刊网站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 2016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格
  • 新课程杂志论文发表流程
  • 各大门户网站争相报道新课程杂志
  • 新课程杂志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 国家正规CN期刊《新课程》征稿

最新文章

  • 基于“互联网+”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 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应用
  •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 “互联网+教育”模式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
  •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策略分析
  • 浅谈中职美术教学中的模块化模式应用
  •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探讨
  • 中职语文教学最优化的策略分析
  •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有效
  •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育中的运用
  • 中职语文课堂活动中渗透职业精神的策略探讨
  •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中的应用初
  • 提高卫校学生学习生理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 《卷宗》杂志
  • 基于项目驱动法的中职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
  •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中职图形图像处理教学改革
  • 基于“园校融合”的中职幼儿保育专业课程建设
  • 信息技术在汽车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聋校服装专业女衬衫项目课程开发策略探析

新课程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 | 学术期刊网 | 新课程杂志征稿函
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在线投稿 | 启迪杂志 | 天府数学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征稿函 | sitemap

Copyright © 2022 新课程杂志社 www.xinkecheng.cn

  • 稿件查询
  • 在线投稿
  •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