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曾丽颖 杨德余 韦湛兰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638
[摘 要] 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当前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平台,更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而如何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促使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和竞赛两者融合起来,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需要重点探讨的教育话题。以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赛教融合,赛学相促”教学模式改革,以供参考。[关 键 词] “赛教融合,赛学相促”;高职;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091-03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培养实践型、高素养的专业技能人才,推动国家由制造大国逐步向制造强国转变。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项创新,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推动性意义。本文基于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探讨“赛教
融合,赛学相促”教学模式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意义。
一、赛项分析
相关研究学者针对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电气自动化这一专业进行分析,发现该专业中可以考核的比赛项目知识覆盖面相对广泛,包括当前教育部门所颁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与此同时,项目还要求参与竞赛的学生掌握与该专业相关的电工、传感器、电机与控制、工业网络、电气控制与PLC等相关技术知识,以此具备对逻辑、网络、顺序以及监控等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设计、安装以及调试工作技能。除上述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技能竞赛之外,比赛还会对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抗压、环保、应变、质量等方面的职业综合素养进行考核,上述都是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进入电气自动化岗位所提出的基本工作要求,同時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当前比较先进的技术,因此开展竞赛,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高职院校每年开展竞赛活动所选择的题目,基本是由实际工作中的真实项目引进而来的,例如动车空调系统控制、企业混料罐控制、温室大棚温度检测与控制等,上述所选择的竞赛题目在其所处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征。另外,每次竞赛所选择的题目都是基于相关领域发展进行相应的更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未来所进入的工作岗位对自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各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对于竞赛过程中所用到的设备设计,基本都是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主流产品进行搭建的,以便更好地满足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对教学实践方面提出的要求,参与竞赛活动的学生不论是自身的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养,都会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组织技能大赛存在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讲,开展“赛教融合,赛学相促”这一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推动当前高水平的高职教育改革模式。与此同时,还能起到通过组织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扩展比赛项目的影响力和深度,不仅是高职院校和学生能从竞赛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企业也会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但在实际竞赛活动中,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互相独立、专业冲突等情况。
(一)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存在不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也逐步获得社会的重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迎合相关领域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而对于本文中电气自动化专业所开展的“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这一比赛项目,就是该专业教师在了解相关领域企业对学生掌握PLC技术、电气与机电控制、组态触摸屏技术等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提出需求的前提下开展的,如果能够将上述需求转化为专业课堂教学中的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实力[1]。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电气自动专业的教学现状是:(1)学校单方面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导致比赛指导教师、参加竞赛活动的学生,为大赛活动集中训练做准备而忽略了日常教学活动和专业知识学习。(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以往老式教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不符合当前相关领域、企业以及岗位提出的要求,课堂所讲理论知识与就业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没有切实达成教育领域提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开展竞赛活动没有与人才培养两者融合,竞赛项目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少,没有达成“赛教融合”这一目标。
(二)过于注重培养精英忽略全员教育
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来看,对各专业技能方面的竞赛活动比较重视,将参与竞赛后获得奖项、奖次、奖率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来讲,每个比赛项目每所院校只能派一支队伍代表学校参与竞赛活动,而这个竞赛队伍的成员人数为2~3人,这种情况使技能竞赛活动面向学校中少部分优秀学生倾斜的情况,而且参与技能竞赛活动的学生能够获
得专业教师的面对面教学指导,能够使用专业的大赛设备。
除以上之外,自发出竞赛活动通知到正式参加比赛时间大约为两个月,因此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要求参赛学生停课,针对比赛项目进行专门的训练学习,但是上述停课训练的方式严重打乱了参与竞赛活动学生的正常学习进程,学生在完成大赛活动后再投入课程学习后会感到吃力,虽然有些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安排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单独补习,但最终成效不尽如人意[2]。另外,除参赛学生外,同专业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参与竞赛活动的方式提升学习能力,,比赛覆盖面相对比较窄,学校将比赛项目产生的成绩维系在优秀学生上,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也就无法达成“赛学相促”这一目标。
202209201858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赛教融合,赛学相促”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