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姚江红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2582
[摘 要] 语文知识如何定位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回溯语文教育发展史,以往对语文知识的总体态度要么“过”,要么“不及”。根据当前陈述性知识为主的知识现状,确定其应处于辅助地位,作为工具发挥作用,在适宜的时机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立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呼吁发掘与生产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多管齐下,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 键 词] 语文知识;陈述性知识;工具;辅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9-0133-03
一、语文知识地位的历史沿革
我国语文教育历经变革,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解决——语文知识的地位问题。让我们回顾语文知识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演变过程。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废科举、办学校、设课程,语文也走向独立成科(课程)。而语文知识的出现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当时漢语与文学分科,每篇课文后附加了知识短文。因此,我国语文教育是先有课程,后有知识。语文科从它独立那天起就“先天不足”,缺乏知识的有效“滋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其标志是1953年在苏联教授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推行的“红领巾”教学法,语文教学开始走向知识化,并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也逐渐凝固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称为“八字宪法”。
1963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提出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思想,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定型。
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归纳语文知识,形成三大系统:语言学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和文章学知识系统。由于认识上模糊不清,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间画了等号。语文知识成为主宰语文教学的绝对力量。过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所学知识又严重脱离学生语言运用的实际,加上教学方法机械呆板,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
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知识的定位应该是正本清源的大好时机。因为已基本弄清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因”,本该据此“对症下药”,反省我们所教的语文知识是否适用(教什么)及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怎么教)。遗憾的是,一番热闹讨论过后,最终却将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罪责归之于语文知识,甚至主张淡化语文知识。理解上又走向极端——全面否定,认为在课堂上讲语文知识挤占有限的教学资源,最终导致出现“去知识化”倾向。
21世纪以来,伴随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语文知识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但课程标准最大的漏洞是没有为语文知识划界。而讨论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知识,而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
反思语文知识发展进程,有一个元问题始终未能澄清:什么样的知识才是语文知识。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地把语言学知识等同于语文知识,限制了语文知识的外延,严重阻碍了其他学科有效知识的进入。
所谓语文知识是指有助于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那部分知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又须经过一系列转换,即相关学科知识的“语文化”,包括课程化和教学化。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些环节,导致几十年语文所教大部分是名不副实的“语文知识”。
“先天不足后天补”,遗憾的是,“后天”的知识生产又“青黄不接”。我国语文教育研究在学术成果向教学一线转化上障碍重重,表现为语言学研究和语文课程研究脱节,语文课程研究又与语文教学脱节。
纵观语文教育史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知识的态度始终处于要么“过”、要么“不及”摇摆不定的状态,,没有给知识一个明确、恰当的地位。
二、语文知识问题的实质
知识在语文教育史上功不可没,它使语文教学摆脱了传统的混沌玄妙、意会沉潜的境地,走入一片富有科学性的明净天地,是历史性进步。同时,也成为传统语文教学向现代语文教学转型的重要标志。
语文知识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从现代社会来看,一般来说,教育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是传授知识,二是以学校作为其具体时空中的物质设施。”[1]对学生来说,“只有意义学习才是基本的学习,而掌握知识的意义,则是知识掌握的最高目标”[2]。正如张中原先生在《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概论》中所说:“知识系统,是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缺乏知识指导的语文学习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其发展通常是缓慢的,语言运用通常是不规范的甚至是浅俗的,而且有关母语系统知识的传承是学校母语教育的本质所在。”[3]因而,“教育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一种途径,即通过传授知识而不是其他途径去培养、训练能力”[4]。
然而,强调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要它占据中心地位。黄厚江先生论及:“语文课程的知识,不是教学的内容,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甚至不是属于语文课程本身的内容,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凭借。比如阅读,当然要运用阅读的相关知识,陈述性知识如段落、思路、结构、中心思想,程序性知识如归纳、分析、比较、欣赏、评价。但学习的目的绝不是获得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是在阅读中获得积累,最终实现语文综合素养和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教学的目的也不是教给学生这些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么阅读,在阅读中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语文作为一门课程,肯定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支撑。黄先生的观点虽有偏颇,但看到了作为课程的语文知识与作为教学的语文知识二者的区别,之间有个转换过程。
202209242053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论当前语文知识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