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桂莲 易镇邪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846
[摘 要] 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育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农科”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为例,对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进行了剖析,结合农学类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了“两平台七模块四阶段”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新农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关 键 词] 新农科;农学类专业;“两平台七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03-03
2018年,“新农科”建设提出,2019年,新农科建设正式启动,随后新农科建设持续推进[1]。新时代赋予了高等农业院校前所未有的使命。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育知农、爱农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农科”人才[2-3],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要构建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在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实践教学体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实际中部分实践教学目标脱离了当地的社会实际情况,导致实践教学目标偏离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4]。
(二)实践教学系统性、目的性不强
实践内容分散、更新不及时、不能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紧密联系不够,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校内实验室设备不先进,实验室功能性不强,校内实习基地规模小,且设备配制不完善;校外基地数量少,且不稳定,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学科建设脱节,校内学习内容与校外企业需求的脱节,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等,不利于新农科人才培养。
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状况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结合本省和本地域特点,兼顾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大田作物为特色,进行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烟草、花生等作物的品种选育、种子繁制、高产栽培、种子加工贮藏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产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实际,构建了“两平台七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见文末图1),确保大学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农学类专业“两平台七模块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四位一体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三项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双基地(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为基础,以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为保证,以五个结合为手段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科研、生产、作物学科发展融为一体,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作物学科发展的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结合。
(二)整合优化实践内容,强化实践课程建设
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综合实践课程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对实践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现代作物学实验技术一门课程,把实习教学中的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整合为作物学综合实践一门课程,独立开设实践课程,打破了多年来实践教学附属理论教学的传统课程设置。其次,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由教学副院长牵头组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总结实践教学经验,编写了《作物学实验技术》《现代作物学实践指导》《农村社会实践指导》《农学实验教程》等多本实践教学教材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
2.整合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实验课程模块群
通过整合优化,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课程模块群。对学校内分散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改善了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提升了实验室的综合功能,实现实验室的开放、共享。
3.整合优化实践内容,构建实践课程模块群
通过整合优化,构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模块课程群,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实践教学。
4.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校内与校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认知实践模块”,一是带领学生现场参观隆平博物馆、种业企业加工现场、种业企业科研基地与规模化制种基地,二是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专业讲座,三是水稻、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形态特征的课堂讲授与现场作物形态识别相结合,增加学生对專业感性认识,培养专业兴趣,增强专业学习信心;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在校内实习基地完成,,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水稻、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的小面积高产栽培与杂交制种,要求学生对作物各个生育期进行观察记载,使学生掌握主要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与杂交制种技术。综合实践模块,主要在大学第六学期进行为期19周(延长至暑假)的边生产、边科研、边推广、边调研、边学习、边做群众工作的“六边”综合实习[5],全面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增加特色实习内容,例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了杂交水稻规模化制种实习,烟草专业增加了烤烟烘烤实习等;社会实践模块,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开展毕业前的社会实践,为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过渡。
202210072309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两平台七模块四阶段”实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