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利亚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628
[摘 要] 当前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使未来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时代的特殊性,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教师的审美素养,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从美学视角出发,指出人工智能在审美角度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教师具备审美素养在课堂教学、生活中所具有的优势,突出未来教师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在未来,培养教师的审美素养,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要主动更新审美观念,主动参加审美实践,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社会需要构建并完善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机制。[关 键 词] 未来教师;审美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169-03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数字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育中,人们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那么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代替教师?未来的教师行业会不会消失?教师的存在价值、角色定位、专业素质等问题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1]。可以发现,当我们将机器的“智能化”与人的“能动化”做比较时,两者是不同的,机器的“智能”具有一大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美或丑。要知道,美是一种体验,审美力是一种主观感觉。只有具备一定审美修养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有色彩、有温度的世界,看到教育的美好,看到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上的快乐,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美学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心灵境界,它是人的本质,也是人工智能所不能逾越的。审美素质是当今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质,提高未来教师的审美素质,是实现“以美育人”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素养的组成要素
(一)审美态度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甚至在普通教育家的认知中,,只有教育的一部分才能达到美学的境界。其实,教育要实现“美境”,就必须具备“审美意识”和“创造性”。[2]我认为教师的审美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审美的情感体验,按照社会学和解释学的观点,情感是自我的感受,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情感体验产生的审美态度是正面的,能够给自身带来快乐、带来享受,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上的“审丑”现象越发严重,显然这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教育者自身没有具备正确的审美态度,在评价审美对象时缺少标准,导致错误的“审美”风气进入大众视野。审美态度作为审美素养的组成因素之一,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是教师审美化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只有确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
(二)审美能力
学术界对美育的定义不同,有人认为美育是审美教育,如张藩主编的《教育学教程》指出:“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3]也有人把美育看作是人格教育,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等。本文准备从“美育是审美教育”这个观点出发,探讨教师应该具备的审美能力。
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审美素养,其中审美能力作为审美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开展审美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培养审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感知和领会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舍此,情感对任何美的事物都会无动于衷。”[4]如果一个人的感知力先天很出色,但是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或者放任不管,那么感知力很快便會退化甚至消失。反之,如果后天加以辅助,可以将自身察觉不到的感受能力唤醒,并且丰富和完善它。由此可知,教师的审美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和生活中美的因素,并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感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时刻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毛主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5]审美理解力是靠大量的感知活动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教师的审美理解力是要建立在对事物大量的接触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具有卓越的洞察力。我们要先鉴别什么是美,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才能准确识别美,进而去欣赏美、评价美。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鉴赏力,才能够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的见解;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陈旧,有所创意;在对课堂进行评价时,要独具风格。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力,这样才能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
二、未来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
审美经常被认为是有意思的行为。对于教学行为,教师并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进行的,包括各科教材,都是围绕“认识”这个核心展开策划和编写的,即便是艺术类课程的文学部分也以认识的角度作为出发点。这就导致大量教材缺少审美因素,弥漫着干涩无味的理性,与学生所具有的青春激情并不适配,这一点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为突出,甚至会让他们产生距离感。如何消除这种距离感呢?恐怕只有依靠教师的审美趣味了。具有良好美学修养的教师,能够把单调的课本和灰暗的教室氛围转变成明亮活泼的颜色,也就是将教学辅助材料中的非审美因素转化为审美因素,调动课堂氛围。日本教育学者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态,教师对学生的反映所做出的表情和发言,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服饰和遣词之类的生活态度的关注等,所有这一切,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6]当教师脸上挂着笑容时,学生就会放下戒心;当教师的教学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节奏感强的时候,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奇妙的音乐之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兴奋的情绪,使其精神高度集中,潜心受教,乐于学习。
202210072309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未来教师应具备的审美素养及培养路径探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