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田志娟 田玉梅 向姣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645
[摘 要] 手机依赖又称为手机成瘾,是一种由于个体不受控制地使用手机而使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强迫性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断强大,大学生中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逐年上升,手机依赖问题日渐凸显,亟待解决。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循证医学研究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可用于行为强迫的治疗。基于此,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中进行应用模式设计,以期为后期实践研究提供参考。[关 键 词] 认知行为疗法;手机依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63-03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互联网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手机的各项功能不断强大,手机通信、在线教育、网上购物、游戏、導航、搜索引擎等各类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智能手机的使用率逐年上升。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8.9小时,其中10~19岁、20~29岁青年群体在我国网民结构中分别占比高达13.3%和17.3%[1],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是学生,主要为大学生群体。智能手机的使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逐渐侵蚀着使用者的正常生活,青年大学生生活环境自由,思维认知水平、自控能力等均处于不成熟状态,容易沉迷于手机娱乐,发展成手机依赖[2]。据估计,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手机依赖报告率约为15%~40%,且比例仍在快速增长[3]。
手机依赖也称为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等[4],主要是由过度使用手机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失控状态,严重影响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时,将极大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研究显示[5],81%的学生会在上课过程中玩手机,主要是用于浏览微博、聊天、看小说、看影视剧和玩游戏,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还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秩序,极大地消耗了教师的授课热情和积极性。此外,长时间使用手机,除了可以导致颈椎病、近视、干眼症和骨质疏松等生理疾病,还可使成瘾学生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6-8],并引起睡眠质量的降低。手机的过度使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因此,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大学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而手机的功能强大,娱乐性强,便成为大学生消磨业余时间的首选。很多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生活时,突然失去教师和家长的严格管教,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过度沉迷手机的行为。大学生本身自控力较弱,心智还不够成熟,在使用手机时缺乏有效管理,会花大量时间在玩游戏、刷短视频、看影视剧等方面。也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受周围环境影响而过度使用手机,他们会因为想要融入其他同学而选择和他们一样使用手机交流和游戏等。另外,大学生普遍追求新奇事物,当网络中出现一些新的娱乐项目时,他们更易选择尝试,或因为从众心理,看到其他同学在使用某一项比较热门的网络程序时,他们也会去使用。也有研究表明[9],很多大学生沉迷手机是因为手机可以让他们短暂脱离内心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二)外界环境因素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离不开手机,他们需要使用手机购物、支付、学习、出行等。“互联网+”的推行,使得网络技术融入了各行各业,而近年来在线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需要使用手机进行上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互动等,还需要从手机中获取考研、考公务员、就业招聘等信息及进行网络报考。另外,家庭因素也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有很大影响。有很多大学生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与父母缺乏沟通,,这样就使得他们更易沉迷于网络环境。还有些家庭中父母本身过度使用手机,营造了不好的家庭氛围,学生会不自主地学习家长的行为,从而产生手机依赖。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CBT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中的应用方案设计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CBT基本流程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 是目前循证医学研究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它是由Beck AT.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让患者对疾病或不良行为产生正确认知,改变负性自动思维、信念或不良认知和行为,并打破条件性觉醒,重新建立新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疗法[10],是目前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手机依赖属于行为成瘾,具有行为强迫的特征,认知行为疗法从改变学习形态出发,运用奖惩分明的形式,在研究者的指导下使研究对象不断重复期望行为,逐渐消除不合理行为,让其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从而修正错误认知,缓解个体情绪症状,积极配合治疗和行为纠正,从而改善手机依赖。传统CBT干预时间大概在3~6个月,在此期间提供16~18次会谈等干预[11],虽然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周期长、次数多、对操作人员要求高,难以在实践中推广。近年来为解决这些困难,有学者提出可利用互联网建立互联网+CBT模式进行认知行为的干预。有学者将基于互联网的CBT治疗慢性失眠患者,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并可通过手机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这就解决了面对面CBT花费高、长期干预难、人员短缺这些难题,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基于此,提出将线上线下相结合CBT应用于出现手机依赖的大学生,构建新的干预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02210302116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线上线下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中的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