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孟进 宋伟文 石涛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6期 本文字数:2593
[摘 要]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赓续千载而历久弥坚。在逐梦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辩证地总结历史、用好历史,深入推进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爱民之情、砥砺精技强国之志、实践青春报国之行。[关 键 词] 爱国主义精神;“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25-03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劈波斩浪、披荆斩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青年是民族复兴伟业的先锋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历史是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最好营养剂,新的征程之上,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一、传承以民为本思想与培育爱国爱民之情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与“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命运与共,历史反复证明国运兴衰系于民心向背,正所谓“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古代先哲高度重视体察民情民意、体恤民间疾苦,站位民众视角,探索国家长治久安之道,萌发民本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德政观,主张立道德教化为治国理政之原则,为政者要善于安民、富民、教民,才能获取民众拥戴;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提倡“无为而治”,并提醒善治者“以百姓心为心”,要顺应民心民意,呼应民众诉求,呵护民众利益;春秋后期至战国,国家战乱和诸侯纷争愈演愈烈,民众流离失所,学者充分认识到“民者,君子本也”,视民众为执政之基,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顺民心为兴国之要、惠民生为施政之纲,唯有顺民心、达民意才能聚民力,凝心聚力方能兴国安邦。“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思想先驱辩证诠释国、家及民三者的逻辑关系,为治国理政铺设理论先导,,孟子宣扬“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社稷次之”的思想观,荀子凝练形成“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共同体意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众的政治力量愈发被重视,民众的政治定位不断攀升,民本思想持续衍化升华,由初始的“敬德保民”到“惟德亲民”再到“顺应民心”,深度融入“四书五经”等国学思想著述,并随科举制度而嵌入政治体制,跨越千年、久唱不衰,深刻影响着社会主流价值理念。
“固夫忧国忘家,捐軀济难,忠臣之志也”,中华民族的爱国爱民之情源远流长,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人屈原背井离乡,仍眷顾国运民生,目睹“民离散而相失”,咏叹“哀民生之多艰”,其爱国爱民之情动人心弦;“立志圣则圣矣,立志贤则贤矣”,初唐诗人王勃才高运蹇,虽身处逆境仍立志报国,印证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为励志青少年奉献国家之榜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屡遭贬谪,仍操守为国为民的大局意识和高贵品格;诗圣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仍胸怀强烈的家国意识和人民情怀,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传世名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暮年陆游壮志难酬,弥留之际仍牵念国家前途命运,拳拳爱国之心扣人心弦。回溯历史、如数家珍,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中华儿女报效国家的志向坚韧不拔,捍卫民族尊严的信念坚如磐石,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坚定不移。爱国情怀镌入恢宏的历史画卷,历经传承与发扬,筑成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是滋润当代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的宝贵财富。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诚于中必形于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共产党人恪守初心使命,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脱贫攻坚等各条战线上,共产党人无私无畏、冲锋在前,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拼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实际行动印证为国为民的鲜明立场。新时代下,爱国主义教育要用好历史素材、讲好历史故事、传播历史声音,教育青年大学生站稳人民立场、树立历史思维,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担当,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扛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二、弘扬创新创造精神与砥砺精技强国之志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夏商以来,中华民族逐梦而行,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矢志革故鼎新与创新创造,孕育出百家争鸣的创新思想和百花齐放的创造成果。强国必先强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古代的科技先驱在天文历法、医学地理、建筑水利、丝绸陶瓷等领域的创新发明不胜枚举,犹如璀璨繁星,熠熠生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从2013年开始,经过科学研判,推选出多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当然,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211062123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刍议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传承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