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常登攀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466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奠基性学科,对学生的字词知识积累、信息处理思维优化和情怀形成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的核心模块——阅读模块的教学处理方面没有树立科学的意识,过度强调对所谓“模板”的套用,,导致学生阅读思维僵化等问题的滋生,非常不利于学生课程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对阅读教育要求中的思维拓展、语言参与和多维思考发展投入必要的重视,依托一体化模式制定、实施新的工作策略,以期实现教学成果的实质性提升。一、实现对阅读篇目内容的有机延伸
(一)落实阅读篇目文体的延伸拓展
就现阶段的普遍情况而言,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阅读篇目基本上是以记叙文为主要文体的。这种形式的阅读模式能对学生更好地应付对应模式的阅读考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容易使学生形成阅读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多元阅读素养的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保证记叙文阅读训练质量的基础上,更多地提高其他文体篇目的阅读训练比重,以此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意识的多元强化和延伸。
例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记叙性课文的关联阅读训练,教师可以把《曾经的奇迹——圆明园》《话说圆明园》以及《圆明园:从辉煌走向毁灭》等以“圆明园”为核心对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文章当作训练材料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在阅读和练习的过程中真切了解说明文和议论文在组织框架和写作手法上的“结构分明”“语言严谨”“手法类型区分明显”等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来拆解这两种文体篇目框架的技能。
(二)落实阅读篇目主题的延伸拓展
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带动下,小学生能接触到的语文篇目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这种“丰富”大多仍是围绕一些固有的主题而存在的,“童年记忆”“人性美好”以及“山川美景”等依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这同样也会让学生的阅读思路和素养提升受到影响。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延伸阅读篇目文体的同时,在篇目的主题选择上做出更大范围的拓展,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进一步扩充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技能储备。
比如,在对《威尼斯的小艇》以及《彩色的非洲》这种彰显文化多样性的课文组织关联阅读教学时,教师既可以围绕“异域文化”这个核心来选择一些体现各个方面主题的介绍性文章供学生做阅读思考,如《一个落魄的话剧家》等表现“面对挫折之勇敢”的微小说、《黑森林和阿罗斯的秘密》等体现家国情怀的散文或者《一个人的弥撒》等彰显“坚守理想”主题的散文诗等。
二、实现对学生阅读思维的高维提升
(一)从内容角度入手,依托单元整体阅读提升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大多要在课内篇目的教学之后进行,同时其所接触到的材料也大多在内容、主题上和课文有很强的对应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中的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共性。根据这一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每个单元在综合内容方面的主题,选择对应的阅读材料做整合讲解,将这些文章在词句选择、技法应用和框架构建等方面的共同点详细拆分出来,促使学生在处理材料内容性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并且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对应文章内容写作脉络和情节安排问题的手法。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这两个单元的课文中都有着比较多的人物对话,所以教师在选择关联阅读材料时应该侧重于那些通过对话来刻画角色、推动情节的篇目。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不妨首先将两个单元中各篇课文以及关联材料中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情绪变化的对话性句子整合到一起,通过结对梳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文句在材料中的位置并说一说它们的分布格局和对材料本身表达效果的影响,促使学生借助综合化的思维认识到同类文章的常规写作脉络。
(二)从结构角度入手,依托思维导图工具提升学生思维
在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对材料进行内容层面的综合梳理和认知的方法,不过却仍然无法從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材料结构框架的精准拆分和顺畅梳理。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这一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在不同内容分布结构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材料当作基础模块构建一幅思维导图的框架,在每个模块周围列出对应内容分布结构的常规类型和设计思路作为子模块,还可在子模块之间加入一些考查例题作为“引线”,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构建一幅具有结构划分效果和技法体现效果的思维导图,将其作为学生日后快速提炼文章框架的核心工具。
例如,对于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等有较强情节叙述性的单元,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微小说类型的篇目作为构建导图的模块,带领学生利用“描写”“情感”和“修辞”等技法要点以及这些要点的常见应用方式、方向作为二次模块体现到导图中,同时明确提出“三铺垫、五交代、二抒发”的叙述篇目中的常规结构搭配原则,即以三成的篇幅来铺垫故事的发生背景和人物主体形象,以五成的篇幅来交代故事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详细特点,以两成的篇幅来抒发主要角色或者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实现对学生语言表达活动的参与性组织
阅读是一种信息摄入和处理的过程,这其实和平常的口语交际有本质上的相同点。因此可以说,通过口语交际活动的组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口头表达的活跃氛围的影响下同步实现阅读思维和技法的成熟、丰富。小学语文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层关系,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留下一些问题,安排学生以结组合作的方式去开展思考和探究,一起讨论、整理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者结合材料中的观点性内容发动学生以口语的形式阐述个人见解、评价他人看法。通过这种模式,学生的既有学习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彼此之间的阅读经验和思维灵感也将实现高效交换,而且也能让学生在好胜心和表现欲的“加持”下取得更为可观的学习、训练成果。
202211112138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试论小学语文“延伸式、参与式、反思式”一体化新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