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方忠荣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8期 本文字数:2592
感悟式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感悟”这个新词语,顾名思义,就是“从感觉、感触中得到领悟”,这显然与高中新课程大纲中要求的“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具体地说,感悟是指人在自然与社会中对发生的某件事的顿悟。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则是指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转变。一、感悟式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的感悟式教学,难以准确用定性描述或定量分析的方式去解释它的含义。可以将其与佛教中的顿悟进行类比,佛教中的顿悟模式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从痛苦中解脱,获得自身的救赎。去掉宗教色彩之后,“顿悟”就有了心灵感悟的意思。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大学章句》中有过一句话:“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这里所指的“豁然贯通”便包含着“顿悟”。因此,可以将感悟式教学看作对一个知识点或某个现象的突然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必须反复去读书,熟读,才能慢慢领会到书籍中深刻的道理,与“顿悟”的意思相同。简而言之,“顿悟”是学生学习思维方向上新的一个改变,因此我们将这种感悟式作文教学形式应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工作中,有助于充分锻炼学生独特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扎实的中学语文知识综合技能素养。
二、感悟式教学法的基本规律
(一)感知
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如作家在遭受过一系列的生活磨难后,经过自己的生活感悟,写出了优秀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便是李白的《蜀道难》,对于蜀道的难以攀登,李白有感而发,留下了这样的千古佳作。作文不仅要写出作者对当代生活现状的独特感知,还要写出读者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的感知。而这种感知用一句话来简单形容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看见山的时候,脑海中会有无数对山的感情,对山势险峻的惊叹,对秀丽风景的赞美等;看见海的时候,头脑中又冒出来许多与海有关的情感,有对海纳百川的理解,有对大海无边的自由向往等。学生将文学作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使感知活动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凝思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确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掌握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古代优秀的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指的就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没有思考,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中的意思,就会陷入迷茫。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了赵括的故事,赵括从小就表现出对军事的极大兴趣,并且热爱读书,对行军打仗非常向往,结果到了真正上战场以后,只会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结果导致失败。这个故事表明,读书却不思考,相当于没有读书。由此可见日常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
(三)过程
学生学习时,感悟的过程也很重要。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第一遍并不能完全理解它的深意,就需要进行反复阅读,在阅读中逐渐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最后吸收文章中的知识。以《荷塘月色》的学习为例,文章中有大量的景色描写,如“朦胧的月光”“树影婆娑”,学生第一遍阅读可能只是想象到画面,第二遍阅读时,就会对作者在文中写的“颇不宁静”有所体会,第三遍阅读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孤独之美”的意思,每一次的阅读都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所以,感悟要重视过程,要在过程中领会文中深意。
三、感悟式语文教学的应用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真正运用感悟式的教学,就是要做到在师生不知不觉交流中完成学生知识理念的有效传授、对每位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及教师情感意识的有效传递。具体来说,开展感悟式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切入主题,为学生创造一个文章中所描写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文章内容。创设情境时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内容可以是自然景色、人文风光等,形式可以是诗词大会、即兴表演等,只要是能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集中精神,并且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都可以引入课堂中。以课文《白杨礼赞》为例,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每个学生充分展示雪域高原中苍韧而挺拔多姿的白杨树,让所有学生切身感受到白杨树的生存以及环境改造的巨大艰难,白杨树那顽强坚韧的旺盛生命力以及白杨树能带给人们生活的新希望,学生只有在仔细观看学习了一幅幅图片、视频等之后再深入去分析学习该课文,才会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悟、体会到作者要写好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歌颂一棵白杨树,更是为了歌颂一群朴实、坚强、善良的老北方的农民。
(二)语言品悟
语言品悟就是指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去感受和体会语言,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字、词、句、段作为语文学习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意思。以“通”字为例造句,分别有“这篇文章写得不通顺”“他兢兢业业,通宵未眠”“施工队马上就要把山洞打通了”,这三句话中的“通”分别是通顺、从始至终、没有堵塞的意思。以文学作品《社戏》为例,社戏中的“偷豆”一词就值得细细推敲。“偷”指用不法的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而文章中的“偷豆”片段,则是几个小孩在不让家长知道的情况下去摘豆子吃,“偷”字不仅没有丝毫的贬义成分,还充满了童趣,让人读后沉醉其中。
(三)意象感悟
意象感悟是通过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征、行為或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的分析,来感受文章的表达情感,从而达到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以李白的《越中览古》为例,作为一篇怀古之作,这首诗借助意象很好地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春殿”和“鹧鸪”两个最明显的意象对比,就能够反映出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凄凉,,表达出作者对时移世易、人事变化的感慨。现代诗人艾青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也很好地运用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作者用到了鸟、暴风雨、河流、风、羽毛、土地,作者用鸟儿的形象代表自己,用鸟儿魂归大地的说法表达了自己炽热的爱国之心。意象描写是我国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描写形式,学会寻找意象,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
gzslib202211112139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感悟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逻辑前提和逻辑基础的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