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滕学玲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494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意义重大。语文课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新教材所选文本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丰富语文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为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念、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教师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审美素质培养,既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也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面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内容有很多,要想基于此强化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就必须联系实际,对教材内容做出深入钻研。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与目的,它要表达的情感也是特定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课文。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文本中蕴含的美可以从学生几个角度进行挖掘。
首先,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能够让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享受。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花鸟草虫都蕴含着不同的美,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等层面来给予欣赏体验。比如,以《海上日出》为例,在阅读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朝霞、旭日呈现出的那种梦幻般的色彩之美做出深入体会。又如,在学习《观潮》过程中,可以对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做出进一步领略。还有就是《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通过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欣赏,能够让其对山水展现出的独特的清、静、奇的图画之美有更深的感受。还需要考虑到的是,教材中描绘出的自然美,其实是意象的一种凝聚,并非是对自然的复现,所以,在欣赏教材中的自然美时,不要被其外部形态所束缚,还要对其中展现出的作者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做出全面分析。
其次,通过对语文教材中一些美好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够发现其中呈现出的人格美、智慧美与情感美,从某一层面来讲,这也是对社会美内涵的一种集中体现。比如,《杏儿熟了》这篇文章能够将长辈对小辈的那种疼爱,以及小伙伴之间展现出的敬爱、友爱之情充分呈现出来。又如,《你们想错了》中,在朗读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透过文字体会方志敏等革命先辈的人格节操,感受其廉洁奉公、中心为党的大义。总之,只要是拥有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以及无私奉献等美好心灵、品质的人物,通常都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文中思想主题的深入发掘,还要把握契机,以适合的方法来加强引导,强化小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最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蕴含的美也是不容忽视的,诗句中营造出的各种佳境也是强化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重要素材,应给予足够重视。比如,以《早发白帝城》为例,在具体讲解中,就可以围绕始终展现出的意境美来开展审美素养培养,让学生在赏析中更进一步地体会其中所表达的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以及诗人呈现的热情奔放的情感。这类诗词中展现出的意境美,通常都可以做到情、景以及内容、形式上的协调统一,应带领学生把握细节,用心去体会。
二、通过感情的朗读表达美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将美更好地表达出来。首先,在范读中,教师通过有感情地给大家范读,既有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也有助于学生、教师、作者情感共鸣的激发。且在范读中,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进行模仿,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朗读水平。其次,在自读中,,学生可以对作者表达的情感做出深入揣摩,进而不断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熏陶。再者是引读,可以通过引读一些特殊、说明问题的句子、段落,为作者、读者真美情感的抒发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其中不仅介绍了当年的圆明园是多么辉煌,还描述了圆明园惨遭毁灭的历史,通过阅读与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对其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还会明确侵略者的行径,对其行为产生愤恨之情。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将重点放在一些词句上,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方式做好对词句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與文本的共鸣激发出来,同时,能够获得强烈的情感熏陶,对语言文字中展现出的深刻内涵做出充分感悟。且只要坚持下去,学生一定可以将文章的意、形、情读出来。因此,对于朗读在理解课文、语言表达以及陶冶情感方面的作用,广大语文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三、创设教学情境来领悟美
(一)在比较中发现形象美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时机,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对比分析文章中的美与丑,并在揣摩、理解过程中,对美的想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阶段的社会现状或某种深刻的哲理,读物能够教育读者,并且能够影响读者的思想世界。当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审美感受之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对不同的文章进行对比,从而在对比中发现形象之美。在对比中,学生要提高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其中包含了对真善美的识别,还包括了学生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感悟。以《西门豹》为例,其中就展现出了鲜明的对比特征。在具体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先围绕西门豹、巫婆这两个人来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自身理解,从不同层面表达出对美、丑的真实看法。在借鉴、比较中,学生可以对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做出正确认识,以此来强化审美素养培养。为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比较分析人物之间的外表和内容、形象与本质,以及主观和客观。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既可以对美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也能够逐渐懂得该从哪些角度去评判这种美。
(二)推敲中体会语言美
gzslib202212192121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素质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