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亚楠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537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出于兴趣爱好,努力将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是新时代下的一种素质教育,具体来说,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以项目学习为方式,以使用数字化工具为媒介,以合作、分享、创造为路径,以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课程之一,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从以趣激学、方案设计、问题情境、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教学评价六个角度,浅谈创客教育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一、以趣激学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路上一种甜蜜的牵引。不难想象,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着消极的体验,信息技术学习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愉悦感大大小于学习的枯燥感和逆向性时,学习的兴趣会随之丧失,学习热情将不可避免的大幅下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反馈,优化课堂,善用情感以驱动学生,以情驅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拒绝强制灌输和硬性要求,于教学的点滴中显现出来。兴趣的激发还可通过教学主题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制作电子表格”时,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功能,多次练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置练习任务,并通过随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事实上,这样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将练习等同于枯燥的作业,在情感上予以否定。因此,教师可以转换思路,比如,鼓励学生将电子表格应用于班级建设中,如班级活动中服装数据的统计、考试时的分数记录、班级中日常物品的消耗记录等,在为班级贡献力量的同时熟悉电子表格的各项操作。与此同时,电子表格的学习可与幻灯片结合起来,对物品的统计、记录、分类等,可以通过如形状、线条等形式呈现,这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和融会贯通新旧知识。
二、方案设计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教学目标而言,,应细化分项,最好做到一节课对应一个小目标。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小学生记忆力良好,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学习潜力巨大。但倘若一节课只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较小的学习任务,达成一个小的目标,是否会影响到教学进度?对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夯实基础十分关键。信息技术具有跨学科彼此交融、相互串接的学科属性,如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在分析问题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数学中的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比较思想、归因思想等。拥有良好的、综合性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事实上,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学生知识学得少,只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宽度自然就会水到渠成。相反,教师在教学中应切记贪多嚼不烂,大量的、无序的信息输出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际价值,却增加了教学负担,也让学生感到疲劳。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的观点映射于教学中,即是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需要积极勤奋、主动出击,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等、靠、要”惰性思想,是教学最大的障碍。优化教学方案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少教多学”,设置悬念,提出要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还要学会适当沉默与及时后退,将课堂交给学生。
三、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集理论、实践、工具、人文等为一体,在创客教育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为线索、为载体、为对象、为切入点,让学生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积极地开动大脑,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加深学习印象。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引,驱动学生思考、探究,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师生可以相互交流,让思维发生碰撞,启迪智慧。随着问题被解决时,一堂课中的知识要点也随之被学生消化理解。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需遵循合理性、严谨性、趣味性、生活性的原则。合理性,是指问题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却又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挑战。严谨的问题,能有效避免学生在思考时产生误解和歧义,让学生少走弯路;趣味性的问题,则可以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做到全程投入;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可让学生回顾生活、联系生活,将生活中的场景、事物与信息技术学习结合起来。此外,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不得不”面对问题,从而“设身处地”地解决问题。课堂中,单个的问题不足以支撑教学情境,且一个问题的覆盖面有限,拓展空间不足。因此,教师需结合教学主题,从横、纵向设计问题,使问题串并联起来,形成完整而闭合的问题链条,保障信息技术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
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乐教乐学。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教学思想体现,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即结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针对性、指向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适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各不相同,映射到课堂教学中,则能直接反映学生参差不齐的信息技术水平。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第一,掌握学生情况。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摸清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可以举行一个摸底考试,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基础能力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实施多元教学。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长时间地实施某种教学方法,应在每堂课的教学中留心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总的来说,在感受到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后,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课堂氛围沉闷,是否应有意识地增加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课堂教学过快,是否应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提问较少时,是否应多鼓励学生提问?从而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gzslib202212222123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谈创客教育视域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