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白宏玉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550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于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等特殊群体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学生智力水平低下,不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行为、情感、道德等方面不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导致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与他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经常会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判断。面对这一类身体和精神方面存在缺陷的群体,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特殊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这一类人群解决生活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对此,本文针对培智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分析,以加强特殊人群思想道德品质,使其更好地融入、适应社会展开探讨,提出培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策。一、培智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形成对智力障礙人群来讲需要经过多重复杂的心理系统形成,是提升其自我认知和意识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中自我意识格外重要。由于培智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智力障碍人群,其智力和心理会出现缺陷或障碍,导致对自身以外的人、物极其敏感,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思考和生活,也无法依靠自身在主流社会中生存。因此,智障人群所产生的自卑感、孤独感、抑郁等情绪也比正常人更强烈,且负面情绪会极度放大,不仅对自身的生活造成影响,甚至会对他人、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不仅能帮助智障人群加强心理建设,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意识,还能引导其积极地面对生活,给予其帮助和扶持的同时,不断调节智力障碍对其生活和社交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升智障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
虽然智障人群无法与正常人共同生活在主流社会中,但为了智障儿童和青少年未来可以步入社会,培智学校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智障人群的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情绪对其人际关系的形成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前,需要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障碍问题。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的社交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之间用肢体、语言、表情等形态交流,切身感受人与人之间交际产生的喜悦。虽然智障学生在智力和心理方面存在障碍,但只要多加以引导,消除其自卑感和孤独感,增强自信心,通过交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便能有效培养智障学生人际关系,对其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智力障碍不仅对人体的思维、心理产生影响,甚至还会对行为能力产生障碍,导致智障学生不具备自理能力,无法正常生活。然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还能从心理健康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意识。普通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侧重点在于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方面,但针对智障学生开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能力教育。由于智障学生缺乏判断力和正确的认知能力,无法正常地融入社会,更无法正常生活。而思想品德的教育能从实际生活角度帮助学生提升生活能力,感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和乐趣,提升智障学生生活的幸福感,使其更乐于融入现实生活,逐步转变自身行为,更好地融入学校和社会。
二、培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智障学生实际需求脱节
培智学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智障学生开展的,其教学对象比较特殊,教学内容及学生受教育的需求也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但实际上大部分培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并没有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大部分培智学校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材忽略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而是将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占据教材大部分版面。由于智障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受教育方面的需求更应该侧重于思维、心理、智力开发等方面,因此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无法满足智障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学生的思维、观念、心理、智力等方面并不会起太大作用,甚至阻碍学生的发展。
(二)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方式没有针对性
除了智障学生的智力、心理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以外,智障学生的年龄、智力障碍程度也会对学生的教育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智力障碍程度差异,导致智障学生受教育的效果产生差异,除智力以外存在的缺陷无法通过教育得到调节,不仅影响学生的参与性,还阻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智障学生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智力层面,还体现在心理、行为、思想等多方面,若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便无法得到相应的帮助,甚至还会导致学生错过最佳受教育和引导时间,阻碍智障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三)培智学校教师资源及专业能力匮乏
培智学校作为特殊教育机构,其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教师的专业等方面需求都比较特殊,因此导致许多培智学校的教师资源匮乏,且许多教师不具备充分的教学经验,专业能力较差。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还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阻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学校师资队伍专业程度较低,便无法给予学生良好的帮助,再加上许多培智学校忽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便导致学生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思维、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也无法得到完善。
(四)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与教育目标不符
针对智障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实际大多培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与实际教育目标并不相符,经常出现忽略智障学生心理素质引导、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然而智力障碍的学生的神经、心理等方面都比较敏感,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等问题,若没有及时通过正确的教育加以引导,便会出现逆反、焦虑、抑郁等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疾病。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若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没有明确教学目标或任务,只是盲目开展教学,对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gzslib202301042202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探究培智学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