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银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17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沉淀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仅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同样承载着数千年来的人文精神。小学阶段教育是学生人文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浸润和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在无形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因而,如何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对学生道德、精神、人文及文化的熏陶,需要当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着重展开研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分析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
新课程标准强调,当代学生既要具备丰富的才学,同时需具备细腻、理性的人文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思想层面受到感染、熏陶,在课程中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其情感更加丰富、细腻,进而实现身心的多重发展。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更能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从而为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基。
(二)丰富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既要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又要实现对学生思想、精神上的熏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和篇幅大多停留在一些概念性知识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下,多种丰富的教育资源涌入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师既可以加入一些关于民俗、雕刻、国画内容的讲解,也可以添加一些古代的人物事迹,进而有效丰富课堂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发展理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形成较强的文化自觉与坚定信念,在今后能够以更加坚定的态度去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从而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四)坚持立德树品,保障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众多教育元素,例如,中秋节中有“合家团聚”的元素,清明节有“拜祖扫墓”的元素,教师可通过这些教育元素的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中隐含的内涵,让小学生受到精神、行为层面的熏陶,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进行个性化、全面化成长。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实现对学生立德树品的前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可以在无形中完成价值观的塑造,实现综合发展,为今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发挥教育的本质功能,实现文化传承
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阔,仅靠单节课是无法实现传承与弘扬的,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握其精髓,实现薪火相传,进而有效承担起自身的教育传承责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面临的困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自觉地渗透传统文化。然而,由于道德与法治一度被认为是“副课”,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与时俱进,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课程中没有深度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没有形成正确的教育意识。在教师自身素养方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就实际情况而言,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为有限,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研究,对传统文化如何有效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概念和体系,最终严重影响到传统文化的育人效果。从内在因素来讲,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成效,主要表现在“非专业性”,即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即使有意识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讲解,也多表现为浅尝辄止、一带而过,深度、广度严重不足。另外,也有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理解、认知方面的缺失,即将传统文化教育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内容,只是作为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资源,或者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一种介质,将其理解为课程服务或者辅助作用,而不是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对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上的偏差,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狭义或者窄化的理解。此外,还有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不知如何组织和讲解,无法正确运用故事性教学、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浸润,以致学生体验感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寥寥。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教师是课程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为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渗透,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觀念,提高对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程度,不能“顾此失彼”,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也要在无形中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导入。其次,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与素养也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与质量。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能局限于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而是要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业余时间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开阔眼界,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具备一定的教材全局观,明确在哪个章节、哪个单元、哪个时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上,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采取多元化技巧和策略,积极运用故事性教学、体验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利用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去探索、认知传统文化,体会其魅力,感知其精神,让学生能够真正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获得启发、感悟。
gzslib202301042207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