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程亚军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26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职责。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專注于书本知识与应试技巧的灌输,忽视了生活化教育,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数学思维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应尝试运用生活化教育模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且学会运用它来处理问题。一、生活化教育的内涵
顾名思义,生活化教育就是将教育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是指教师在工作中依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通过引进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境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并且结合教学需求适当地安排与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确保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且灵活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消除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
小学生因年龄限制,缺乏自制力,所以在刚开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着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此外,一部分小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对新的知识存在畏惧心理,这就意味着教师若是直接引入数学公式或概念,就很难给课堂创造好的开头,等到学生状态调好了可能一节课已经开展了一半。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遵循生活化原则,导入新课可行性较强且有重要意义。第一,学生看到熟悉的事物,不由得感到亲切,畏惧情绪也因此被消灭;第二,生活化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节课知识的实用性,无形中激发他们主动、积极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指导学生去学习新课,能够让工作的开展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之前,为了消除学生对“轴对称”这个陌生名词的畏惧心理,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他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包括每天都会见到的鼠标、美丽的蜻蜓与蝴蝶、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在窗户上的剪纸、我国国粹京剧的人物脸谱等。学生专心致志地观看这些图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说道:“同学们,你们观察这一类图片,有没有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问题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最后,结合学生所给的答案,笔者引进了本节课的知识。因为前面做的一系列铺垫,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探索兴致很高,丝毫不畏惧新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开展得十分轻松,而且效果也很明显。
(二)营造生活化氛围,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中
小学生对教师普遍存在畏惧心理,在课堂上经常“放不开”,比如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一些学生有思路、有想法,但是却不敢回答,害怕说错了受到批评,也害怕受到同学的嘲笑;还有一些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有疑惑,或者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却不敢提出来。究其根源,师生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能动性,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营造生活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气氛中,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生活化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生活化、内容化与形象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就能理解。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讲解,不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比如经常使用“同学们,我们将书翻到××页看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类话,这让原本就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让学生抵触,所以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兴致很低,不够主动、积极。为此,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特点使用童真的语言,如指导乘法口诀时带领他们读一些儿歌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在这样充满童趣的教学语言环境下,学生全身心放松、没有压力,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的数学课堂深受他们的喜爱,既让他们感到亲切,又能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有效突破数学课堂教学重点难点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深受小学生喜爱。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数学知识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情境,譬如,利用生活实物、生活经验等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又能加深他们的理解,为学生之后活学活用奠定基础。一般来说,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以此为着力点,给学生打造一个“接地气”的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以指导“长度单位”为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通常直接给学生讲解“厘米、分米、米”的概念,分析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在做“230米=( )分米”这类题目时能够轻松解决,但是在遇到“一层楼高约30( )”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将单位填错,或是填上“米”,或是填上“厘米”。究其根源,教师将书本上的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导致他们认识各种长度单位但是没有形成确切的概念,对1米、100米这些长度缺乏清晰的认识。为了避免出现这类问题,教师在上课时应创设生活化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各自的身高,还可以测量“一拃长”“步幅”等长度,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这样他们在遇到“一层楼高约30( )”这样的问题时,就能根据自己身高去估计一层楼的高度,从而知道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分米”。同样,在指导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带领他们以一块地砖、一个卧室、一个操场等物体为对象去了解1平方米、10平方米、1000平方米,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这样就不会在做题的时候出现“低级”错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回归生活展开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他们活学活用奠定基础。
(四)设计生活化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数学教学最终的指向不仅是学生的高成绩,更是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换言之,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用它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学会在分析具体、形象的实际问题时将它们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用对应的模型方法去分析、解决,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实用性价值,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构建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