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刁会军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626
素质教育模式下,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广泛性、工具性的特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将人文教育合理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推动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带动学生智力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人文教育是个体在受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类型,实施人文教育的渠道主要是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及认知结构的完善发挥一定的积极影响。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种与人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要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为开展人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一系列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彰显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着重研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吸收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其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一方面,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而挖掘语文要素开展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发展,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使其端正学科学习的态度,也能促使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其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受到各种信息影响,其中既包括有益信息,也涵盖一些不良信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从而对事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其三,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生的天性受到抑制,教师对课堂的绝对主宰导致学生在消极的状态下被动接受知识。而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充分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对“灌输式”“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使学生的天性得以解放,发挥教师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其人文素养和智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缺失情感和深度。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该课程具有人文性、广泛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对某些教师而言,落后的教学理念难以得到切实转变,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过度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弱化该课程人文性的特征,使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效果不佳。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课堂缺少互动。部分教师在落后教学理念指导下始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无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关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趣。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绝对控制使学生能动作用受到极大抑制,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利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良性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未将知识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效联系起来,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进而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错误认知,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教学方式单一使学生极易产生无聊、枯燥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难以得到切实发挥。
三、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深层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在教材编纂时,相关人员往往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其中蕴含人文精神的文章,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采用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抓住文章精髓,进而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时可以抓住重点字词或句子,使学生更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鉴赏、分析优美的句子或篇章,并让学生进行摘抄,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反复感悟文本的深刻含义,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升个人素养。
以教学课文《梦想的力量》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读全文获得整体感知,并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如“文中主人公瑞恩的梦想是什么”,随后组织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文章中“募捐、颠簸、簇拥”等词的意思并交流上述问题。在自主思考与讨论过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重点分析文中表达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我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等,通过分析句子使学生理解主人公瑞恩梦想的力量有多大,随后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梦想以及为实现梦想所要做出的行动,最终点明本课的中心思想:梦想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朝着目标不断奋发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之,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元素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效,教师应当在增强自身对文本理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会并将其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二)充分激發小学生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完善,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灵活动脑、积极思考,实现深度学习,不断突破认知的局限性。教师开展阅读训练或写作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画面,促进学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课堂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能够充分落实自身主体地位,自主进行深度学习,利于营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教学课文《穷人》为例,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理清文章脉络,详细讲解文本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限度的自由时,也应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性意见,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为进一步延伸人文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结束部分“……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联系所学内容写一写沉默状态下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