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桂丽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48
摘 要:《优质提问教学法》《好老师,会提问》等书中提出,最好的问题不仅能促进对某一特定单元主题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与迁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牢牢抓住“问题”,通过巧“问”让学生自己体悟“问题”的建立过程以及问题相关知识间密切的联系,学生就能够建立起一个知识的立体框架,通过“主动学习”的过程理解知识。因此,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着力于指向核心素养的基本问题和为解决基本问题借助的启发性问题的研究,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情境设问、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力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通过由“问”及里,聆听思维拔节之声,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能继续走向纵深。关键词:由“问”及里;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把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作为首要任务。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推动学生的学习持续走向深度学习。根据学术界和卓越教育联盟对深度学习的解释,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学习,抓住事物“本质”的学习,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基于此,我们认为深度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看重如何通过巧“问”,引导学生在答疑解惑中助推高阶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價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相反,如果教师的提问很肤浅,看似场面热闹,教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学生表面全会,实则没学到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模棱两可,学生则会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根本摸不着头脑。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情境设问——助推思维发展
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巧妙地推动深入学习的发生和发展。因为尽量合乎真实情境的仿真“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自觉主动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设计问题的作用应在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特点和难点,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验等各种方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去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导入新知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在导入环节,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积极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有点警惕性”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观看视频中两位“新朋友”的介绍,然后抛出问题:你猜哥哥批评妹妹的时候会说些什么?为什么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随便跟陌生人说话的生活经验,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学生说:“陌生人会把你拐走的。”有的学生说:“因为陌生人有可能是坏人,你有可能会受到伤害……”反思这一问题式导入,不难发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在执教四年级上册“与人沟通讲方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创设一个孩子生活中最常见的、最能引起共鸣的情境,班级喜获流动红旗,班主任总结表达期望下周再接再厉。话锋一转,小A同学违反纪律为班级扣5分。关键时刻,小A给班级扣分了。你想对他说什么?情境融入了情感,就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现场写下了自己的话,教师收集分析,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引出“我句式”和“你句式”的不同,情境与问题密不可分,,在情境中产生疑问,疑难引发问题。水到渠成学会“我句式”,掌握与人沟通的法宝——有话好好说。
(二)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击破重难点
《好老师,会提问》一书中指出,假设性的好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事实性的好问题能够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思考碰到困难时,很多学生往往会表现出退缩、观望等现象,不愿意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假设性和事实性的好问题,通过恰当的问题情境化解重难点,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将学生的思维从低迷状态解放出来。《“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一书中告诉我们,新奇可以激兴趣,真实可以“生”意义。新奇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通过捕捉教材中的新奇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深度思考,从而有效击破重难点。
仍以三年级上册“有点警惕性”一课为例,在“独自在家开不开门”这一重点板块,教师先后抛出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你们有没有独自在家的经历?有没有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的经历?跟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你独自在家的经历。反思这一环节,两点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是以真实“生”意义。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先联系自己的生活,独自在家的经历、心情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学习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真正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以真切动真情。教师列举自己独自在家的经历,并带领学生设想:独自在家该不该给陌生人开门……生活化的场景,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产生以情动情的效果。第二个问题:独自在家,陌生人来敲门你是怎样做的?第三个问题:他的做法是否可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我们总结出独自在家要做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紧密承接第一个问题,形成一个问题串,步步深入,具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理清“独自在家,有人来敲门的时候,要提高警惕性,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来机智应对”这一教学重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学法,为下面的分组探究提供了支架。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由“问”及里,聆听思维拔节之声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