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冯廷霞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32
数学的解题过程是以审题为先导的,认真审题获取重要的条件与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性因素,审题也对解决数学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自控能力较差、缺乏数学解题经验等,会产生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出现数学问题的审题障碍,从而不能利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得到正确答案,致使数学考试分数不理想。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情况,对小学生审题障碍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旨在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支持与帮助。一、小學数学教学中学生出现审题障碍的原因
(一)视知觉能力发展滞后,导致粗心大意
当学生在看到稍微长一些的数学问题时,就会产生不会做的想法,但当读完数学题目后会发现其实自己会做。在有些小学数学问题中的题目考查相对简单,但有些学生会因为题目过长看不懂,或者直接选择不读题目,随意书写错误答案。出现这类情况时,大部分教师或者家长都会认为是学生的懒惰造成的,实际上是由于视知觉能力发展落后,造成学生审题能力缺失。视觉的接收和理解是学生学习中最关键的能力,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出现阅读理解障碍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视觉感受能力发展落后造成的,会发生数学答案写错、看错题等粗心大意的状况,对数学题目中的应用题也无法准确分析,审题时出现思维麻痹、马马虎虎,造成解题过程与结果出错等后果。举个例子:将一条长为12厘米的绳子,依次截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截断3次,每段的绳长是多少厘米呢?如果学生在审题时,不仔细阅读题干中蕴含的“依次截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截断3次”这一关键语句,在思想与心理层面产生轻视,将“截断3次绳子”想当然地理解成“截成3段绳子”,就会得出12÷3=4(cm)的错误答案,而认真审题的学生才会得出12÷(3+1)=3(cm)的正确答案。
(二)产生畏惧心理,失去解题自信心
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较为脆弱,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与勇气。当数学题目复杂且问题的条件较多时,学生就会对解决数学问题产生退缩与畏惧的心理,放弃思考题目中蕴含的信息与条件,学习情绪低迷不振,无法建立学习数学自信心。例如,有这样一道小学数学题,有9张分别标有2、3、5、7、11、30、79、23、29的球,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从中拿出一个球,再放回去混乱,再拿出第二个球,将球上的数字记下来后,再放进去混乱,如此进行四次,记住的四个数的积为P,那么136、198、455、1925、2001,5个数中不能等于P的是哪两个。本题由于反复抽了四次,每次抽完小球之后,又放回去的次数较多,条件比较复杂,学生会认为这道题的难度较大,出现退缩心理,放弃思考。
(三)教材中的插画较多,干扰学生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材中融入了许多情景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思考与注意。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图片,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图片上,对题干中信息的掌握还不够全面,而且有些练习题是纯问题,条件信息给的较少,学生在题干中找不到正确的解题信息,导致学生解答出错误的答案。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其中的插画是3只燕子,3只燕子作为隐藏条件蕴含在图片中。而问题是这样阐述的:燕子两天共吃了害虫780只,平均每只燕子每天吃多少只害虫呢?而学生在做数学练习时,若不能仔细地审题,就不会提取图片中蕴含的数学条件,导致出现780÷2=390(只)的错误答案。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障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默读训练,解决审题中的细小障碍
加强学生默读训练,仔细阅读数学题干,初步感知数学问题所表达的内容,以读题为首要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小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及反复阅读的习惯,训练学生通过自主默读的形式理解题意。在进行活动时,教师要采取不遗漏信息、不添加词汇、多练习的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加以培养,使学生可以运用细致、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观察,并寻找到问题中隐藏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细微的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有效地实现解题意图与目标。
例如,教师在开展“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在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动物园上午共来了852名游客,在中午时,离开了265名游客,下午又来了403名游客,问动物园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全天动物园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默读的形式展开对问题的探索。通过默读,学生可以很快地明白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并得到答案,但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就会出现卡顿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再默读一遍第二个问题,接着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同学们是否能将第二个问题进行转化,使问题更容易理解呢?”大家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待讨论完毕后,委派学生代表发言。通过将这个问题进行转化,学生能准确提取问题当中存在的信息,简化问题和条件之间的联系。突破细小障碍,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中集思广益,体会到转化思想对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价值。
(二)注重推敲数学问题,感悟数学中的数量关系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进行一定的推敲,梳理解题思路,感悟数量关系是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数学审题的学习和教育工作贯穿整个数学学习始终,因为学生的审题能力直接决定其所具备的数学才能,所以,教师应注意学生审题能力对处理数学问题的意义,在巩固练习数学习题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当顺利地处理了数学问题以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布置数学作业和任务,给学生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训练,在讲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到解题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看待问题,感悟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取关键信息,得到正确答案。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障碍分析及对策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