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亮杰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762
摘 要: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更是刻在每一名中国人骨子里的优秀观念与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注重小学生文明礼仪素质的培养,既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自身的思政成绩,还有利于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法治观念以及优秀的文明礼仪态度。但这一教育任务的落实却非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还需要教师对教学手段进行合理选择,在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知识高质量教导的前提下,保障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开展与高效落实。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文明礼仪教育;教学手段
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发展,对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皆提出了更高标准的教育要求,现阶段教师在传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文明礼仪教育本就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德育又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更具高度的体现,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加需要提高对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重视。本文将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角度出发,简要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取用。
一、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意义
何谓“文明礼仪”?客观来说,就是为了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民群众共同遵守、落实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通常表现为民风、民俗或习惯。主观来说,它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与人交往时所需要注重的行为方式、谈吐举止以及待人之道等要素。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究其意义,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时段的学生心智、思想成长速度加快,但由于小学生尚未完全长大,因此,在学习中、生活中与人交流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成熟的行为。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不仅可以健全小学生的思想,还可以让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礼仪。其次,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与正确的法治意识,科任教师肩负起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任务,则可以构建起道德、法治、礼貌的成长体系,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受到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德育。最后,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小学教育活动必须要落实的项目,更是小学生未来成长的必要保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重视该项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本学科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切实助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关联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细分为“道德”和“法治”两部分,“道德”层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友善待人、严于律己、宽容理解等素质;“法治”层面的教育旨在树立小学生遵纪守法、遵规守纪、依法生活、依法从事等观念。而文明礼仪教育的根本目的则是塑造小学生良好的文明观念与正确的礼仪行为,这一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于“道德”角度讲,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贯彻落实“道德”行为标准,让小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文明”“道德”等约束;于“法治”角度讲,则可以规范小学生自身的法治行为观念,让小学生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法治的要求,是否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与活动。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课业教学环节中融合文明礼仪教育,既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又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立足教材,,阐释文明礼仪知识
教材课本是小学生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第一渠道,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最为依赖的教学载体。立足教材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时,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教材知识点的同时,阐释其中包含的文明礼仪知识。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还能够有效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文明礼仪内涵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时,可以从教材的角度出发,阐释其中包含的文明礼仪知识。本单元的所有课程皆围绕“公共场所”展开,旨在培养小学生公共生活的行为意识。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环节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对教材涉及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全面讲解,让小学生可以清晰知晓当前的重点与核心。第二阶段,教师则需要深度挖掘其中潜在的文明礼仪知识。如“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进行引导:“同学们,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随手丢弃垃圾、杂物呢?”小学生A思考后表示:“老师,因为随手丢弃垃圾会破坏公共场所的环境,并且这一行为十分不文明。”小学生B进行补充:“老师,我认为,随手丢弃纸屑之类的垃圾会破坏环境,而随手丢弃使用过的卫生纸之类的事物,还会传播细菌,危害公共场所他人的健康。”教师围绕教材进行讲解,落实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凸显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当中潜在的文明礼仪内涵。
(二)关联生活,分析文明礼仪表现
道德与法治知识、文明礼仪知识皆源自客观生活,并且又以一种更具高度的形式作用于生活。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同样可以关联于此。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借助小学生熟知的生活行为、生活现象作为授课的素材,让小学生在分析生活、解析生活的过程中探寻其中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及文明礼仪知识。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还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在生活中发掘知识的技能。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好邻居”这一课时,可以关联生活元素进行教学。该课程的重点是让小学生知晓如何与邻居相处,掌握和谐生活所必需的文明礼仪。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并让小学生置身当中,以情境演绎的形式再现生活画面。如第一组小学生演绎两家人见面时友好打招呼,帮助对方分担手中的重物;第二组小学生演绎邻居家发生吵闹时,及时上前调节,帮助解决邻居家人之间的矛盾;第三组小学生演绎搬新家时邻居主动过来帮忙布置房间,告诉“自己”這片区域的居民情况等。在生活情境演绎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比赛,让班级所有小学生根据演绎的生动、形象的程度进行投票,最后得票数最多的小组获得比赛胜利。教师选用生活情境模拟的形式进行授课,既有利于活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气氛,还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使小学生知晓文明礼仪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及在生活中的具体落实方法。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