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罗熙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3084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最高表现是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从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熏陶以及艺术享受,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用优秀的文化净化心灵,不断深化精神和思想境界。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成为语文教师极为关注的命题之一。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实践,就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探索和实践有效措施。一、初中阅读教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对学生审美感知鉴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在传统阅读教学中,程式化的阅读模式更为强调的是传授基础知识,而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成为空谈。二是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德育的灌输,对学生审美理解能力有所忽视。在德育课程这一理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完成德育目标,对学生审美理解鉴赏能力的培养却远远不够。如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讨论父爱,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把语文课上成了德育课,但是却缺乏引导学生对这一经典文本中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以及鉴赏解读。三是只重视学习环节,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有所欠缺。当前的阅读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因此其审美能力培养也渗透于该知识体系中,无形中教师也形成了惯性思维,将学习环节与审美体验环节分开,导致教师按部就班带领学生解读课文,训练方式固化,整个教学设计看似在传授基本知识,但重点却落在了对基本内容的梳理上,未能带领学生深入地鉴赏文本,也难以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别说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功利性较强,一味追求分数,导致学生审美鉴赏的期待受到遏制;二是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弱化了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自觉;三是学生没有透彻理解文本形式以及情感审美特点,从而也影响了自身的学习乐趣。
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激发兴趣原动力,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提高鉴赏能力
任何一门知识,要学好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激发兴趣这一内动力。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激活、点燃,就会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阅读中,如同高尔基所言,“我扑在書籍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当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关注的着力点,也是教学开展的立足点,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不断提升阅读的数量与质量。初中语文教师应精心研究教材和学生,通过对阅读教学策略的不断优化,进一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思维模式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以新颖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使其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积极、广泛地阅读,不断拓展领域、扩大范围,拓展思维,在丰富充实的阅读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净化与升华。
在初中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意趣,以及欣赏文本体现的文趣、理趣、情趣,不应只停留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表层上,对内容进行大概的了解,要更深入地对作者的写作风格、表达形式进行品鉴与欣赏,对蕴含于文本之中的情感进行深层次挖掘,以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这一深入的阅读作为持续下潜阅读的切入点,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思辨能力等进行培养与提升。作为语文教师本身,也需要拓宽自我视野,阅读更多的书籍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及道德品质,同时充分地将阅读的心得感悟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分享,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启发和影响。教师应着力提升自我范读水平,充分为学生展示阅读文本所带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教师在范读古诗词时,如古人一般拿着书籍闭目吟诵,吐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陷入自我陶醉的境界,无形中也感染了学生的心境,兴趣被点燃,自然而然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一诗词意境,逐词逐句进行品鉴欣赏。这样的一种范读为学生充分展示了教师喜爱读书、陶然忘我的境界,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美好体验以及享受。朗朗上口的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好奇心更为强烈,并且也充满了阅读期待。比如,教师范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吟诵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这首词的节奏、重音,又了解了情感基调,充分体会诗歌所展现的词人飞跃空间,天人合一的神采飞扬,不由得感叹这一千古绝唱何等超凡脱俗,充满旷达的思想境界,而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人类所憧憬和追求的幸福家园。范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章之后,教师不禁感叹道:“这才叫作美好、令人难忘的童年,啊!我也不禁想起自己儿时的那些快乐光阴。”总而言之,对每一篇文章学习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传递一种阅读快乐,自己先沉浸于文本中,被文本的内容和内蕴所打动,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之中。如此一来,这一快乐以及充满了韵味的阅读情感,自然而然传递给了学生,也让学生激发其阅读兴趣,自觉投入文本的阅读品析感悟,体会欣赏。为了充分配合初中阅读教学,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比如,诗词朗诵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手抄报的制作等,让学生的阅读生活更为丰富,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阅读乐趣,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传授方法,指导阅读,让学生学会鉴赏文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应传授学生正确的鉴赏文本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从哪些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鉴赏的关键就是要抓住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创造文本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技巧与特点,这些都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培养点。学生在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时,首先就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否是积极正向的,并且其情感是否乐观健康向上,当文本的内容符合这一标准时,则要给予肯定并投入阅读中,汲取其中所蕴含的精华,滋养精神与心灵,使精神更为富足,也使心灵更为纯粹;反之,对那些思想观念充满了误导性以及恶俗类等文章,则要摒弃与否定。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整篇文章的关键字眼就是“骗”,并围绕这一“骗”字展开的。文章中,骗子利用皇帝为了美不惜一切的心理大肆行骗,还屡屡得逞,这也充分揭示了人所普遍存在的一个弱点,那就是虚伪。正是皇帝为了美这一虚荣的心理导致其被蒙蔽心智,才让骗子有空子可钻,让骗子并不高明的骗术得逞。有的人为了自身利益,就算知道真相也不敢说真话,这也说明了坑蒙拐骗的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但在那个时代,仍然会有像文中那个小孩子一样敢于识破谎言、敢于说真话的人。作为一个理性的读者,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此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鞭笞假恶丑,揭发骗子的欺骗行为,要向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学习,做一个敢说真话、敢吐露真情的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公正又准确地对内容进行评析,指导学生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审视文章,才能从中看到真相,也发现假恶丑的隐藏,要让这些不良行为曝光在阳光下,进一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通过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各种言行举动,对存在于个人身上的虚伪、唯唯诺诺、投机取巧等可耻行径进行鞭挞,对崇尚真理的人大加赞许并追随。以此,学生真切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体会到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描摹,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也有利于学生逐步提升鉴赏能力。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策略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