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新课程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发送到桌面 | 新课程征稿函下载 | 万方网查重

  • 新课程主页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目录
  • 刊号信息
  • 万方网查重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在线投稿
  • 征稿启事
  •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杂志下半年版面收稿中
  • 《新课程》杂志2021年全年目录汇总
  •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知网收录页面截图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网址是什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调整为两个版起发
  • 2018年《新课程》杂志调整为只安排整版论
  • 《新课程》杂志刊号、《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用“种子课”理念上好小学数学课

2023-03-02  |  所属栏目: 来稿选登  |  阅读次数: 

本文作者:魏亮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8期 本文字数:2446

   “种子课”理念是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教授在他近三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总结提出的。他在《人民教育》2011年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到,此后在他的专著《种子课——一个特级数学教师的思与行》(2013-05)、《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2020-01),详细阐述了这一理念,2021年《小学数学教师》(增刊)集中了“俞正强——种子课教学研究与实践”众多案例和文章。俞教授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一书中获得灵感,他用“种树”的方法,把数学课分为“其莳也若子”的“种子课”和“其置也若弃”的“生成课”。“种子课”要充分理透脉络,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生成课”让学生充分自主,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
   那么,何为“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有如下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如何判断“种子课”
   小学生在学习笔算除法时(三下)往往会列出这样的竖式(如图1),老师通过三番五次地纠正,最终可以列出正确的算式,但是,学生为什么会列出这样的竖式?是老师讲解不清,还是学生的理解有误?笔者认为是老师没有找到除法竖式的“种子”。小学生在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是在二下,而加、减、乘法的竖式已经是此阶段学生的“旧知识”了,学生可以列出这样的竖式:(如图2)
   从学生视角出发,按照知识迁移的规律来看,列出这样的竖式无可厚非,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教材中的规定。(如图3)
   问题来了,为什么除法竖式就不能像加、减、乘那样列式呢?本人做过调查,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只不过迫于我们的“威严”,不敢问罢了!
   小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的课,是在二下第6单元“有余数的除法”62页例3(人教版),像这节课就是笔算除法中的“种子课”。
   再如,学生通常会出现抄错数字的现象,比如把543抄成534,而且纠正好多次,就是改不掉,为什么呢?究其根源,这与学生的数感有关。数感分为数字感和数位感。在二下有一节课非常关键,“万以内数的认识”(人教版),这节课就是“种子课”,如果上好了这节课,那抄错数字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可能有的老师会质疑:同样一节课,为什么一个班里错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而大部分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这就要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家访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家中物品的摆放比较整齐,餐桌上的吃饭位置相对固定,这部分学生的位感就比较强烈,相反个别学生家里就比较乱,吃饭的位置也比较随意,这些学生的位感就比较弱。位感是学生的活明白,数位感是学生的学明白。因为缺乏活明白,个别学生学习这节课就会稍微难一点,上好这节课就可以增强他们的数位感;而大部分学生通过改造生活中位感变为数位感是很容易的。
   “在我看来,‘种子课’的教学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把学生的明白改造成我们的明白,一种是用我们的明白改变学生的明白。”
   二、怎样上好“种子课”
   (一)以笔算除法为例(教学案例)
   【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列竖式计算。15+3=   15-3=   15×3=
   2.呈现问题:15÷3=?尝试列竖式呢?
   【对比沟通,认识竖式】
   1.展现竖式,,比较分析。
   第一次选择:对两种竖式做出选择,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2.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1)引疑:为什么数学书中规定的是第二种方法呢?这个规定有没有道理呢?
   (2)引思:除法竖式为什么和之前学的的竖式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跟什么有关呢?
   (3)温故知新:这种不一样跟除法本身的意义有关。回忆我们是怎样认识除法的。
   3.平分实物操作,理解算理。
   (1)问题:那么15÷3表示什么意思呢?
   (2)操作:请大家把老师的15个圆片平均分给3个同学,动手分一分(如图4)。
   (3)竖式记录,讲解算理。
   ①体验记录:用数学的方式记录平均分圆片的过程。
   师:我们刚刚干了一件什么事?(平均分物)“平均分”在除法横式中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号)竖式中用“  ”表示;平均分了老师多少个圆片?几个同学在分?每个同学分得了几个?同学们一共分掉了几个?每个同学有5个圆片,5个同学就是15个圆片,用算式表示是?老师原来有15个圆片,现在呢?什么都没有怎么表示?0是怎么算出来的?
   ②辨析“15”。
   师:竖式中出现了两个“15”,意思一样吗?
   辨析:老师的“15”是原来就有的,是几堆?也就是几个“15”?学生的“15”是分掉的,是几堆?每堆5个,也就是5个3,三五十五,是算出来的。
   第二次选择:根据平均分圆片的过程,你觉得哪一种竖式比较合理?
   生:第二种比较合理,因为它完整并且清晰地记录了这个平均分的过程。
   结论:教材中的规定是讲道理的,它是除法本身意义的記录,符合除法本身的特点。
   如此教学,除法竖式的特殊性和算理就完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了。至于45÷3的竖式,还是用平均分东西的方式来展现两层竖式的算理。
   教学过程:用4个大圆片和5个小圆片表示45,学生第一次很顺利地分完3个大圆片,在分第4个大圆片时,就会遇到困难,此时引导学生将1个大圆片换成10个小圆片,并与5个小圆片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分,正是因为平均分了两次,所以竖式要写两层。
   “种子课”理念是将教学中的“学”作为主导,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决定着学生思考能力的高低。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用“种子课”理念上好小学数学课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560.html

新课程杂志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1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0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9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8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7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6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35期作者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6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5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4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3期目录

其他人正在浏览

  • 《新课程》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 现代职业教育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 《新课程学习》杂志论文格式要求
  • 《新课程》杂志社最新征稿通知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G4纯教育期刊,
  • 现代职业教育编辑部2015年征稿
  • 《新课程》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署
  • 《新课程》杂志新版封面预览

最新文章

  • 提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 初探中职生英语课堂退缩行为与干预策略
  • 课程思政背景下谈中职体育排球课程教学的实践
  •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研
  • 探讨基于1+X证书制度的幼儿照护实训教学
  • 互联网时代中职思政课的创新策略
  • 中职生音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
  •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策略
  • 基于问题驱动的3W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
  • 新课程标准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方法
  •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 “节”与“结”
  • “双减”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思想有效融入小
  • 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落实减负
  • 中职学校预防师生关系冲突的策略
  • 中职生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与自豪感的关系研究
  • 试论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 中职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构建
  • 浅谈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音乐鉴赏课学业评价
  • 信息技术在中职建筑制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新课程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 | 学术期刊网 | 新课程杂志征稿函
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在线投稿 | 万方网论文检测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征稿函 | sitemap

Copyright © 2023 新课程杂志社 www.xinkecheng.cn

  • 稿件查询
  • 在线投稿
  •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