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月娟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永红小学,甘肃 平凉)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学生会逐步形成自己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与道德品质的行为准则,因此,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和“双减”正在逐步落地的背景下,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在教学中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发掘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适时进行德育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能够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帮助其构筑科学、正确的道德观,使学生在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始终具备思想保障。
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德育主要通过道德与法治科目、班会、集体活动等进行;另外,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也可以通过学科德育进行。尤其第二条途径,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德育素材更是得天独厚,大家可以看到,小学班主任中语文教师占比最高,有助于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笔者经过简单梳理发现,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已充分考虑德育和语文知识的双承载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现状(一)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提升空间仍然较大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关注点局限性依然明显,语文学科知识是其花费时间最多的部分,看重语文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和引导。家长更多是从“分数+升学”的角度出发,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要判定标准。在较单一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基于教育实际情况,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存在较大的空间。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较深远,在改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调整思路,认识并抓住道德品质形成关键期对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的积极影响,在教学中进行适当优化,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确保德育真正落地。
(二)各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仍占有较大比重。这一家庭结构往往无法避免家人对孩子注意力的过度集中,家人的关爱超出合理、适度范畴的情形较多,呈现出过度溺爱的状态。然而至亲的娇宠往往会导致孩子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缺乏兼爱、不为他人考虑等自私的不良品行出现。教师需要利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各种机会,传达家庭教育理念与学校保持一致的思想原则,强调在家庭中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引导家长意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以此改变学生在家庭中缺乏必要品德约束的现状;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道德品行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便得到家长的理解、配合、支持。家长的教育方式应该积极主动地跟随学校的教育理念,有效约束学生的品行,家校共同促进学生道德品行素质的提升。
二、“双减”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一)教师应该发挥榜样作用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对道德品行的认知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以身作则,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形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向教师学习和看齐。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出关怀他人、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等一系列优良的道德品行,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
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时,一般大家理解为班级公约只是给学生制定,但是严格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都应该属于班级中的一员。所以,公约中要明确学生应怎样做、教师应该怎样做。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要从师德、师魂角度出发,做一位一身正气、品德高尚的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教师应重视挖掘课本中的道德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常规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宜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渗透,充分利用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品德学习气氛。由于语文的学科内容优势,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相比其他科目而言,更具实践意义。教师可以在选定适合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后,事先设计相应的德育教学场景,将学生引入生动的德育的正能量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在思想上接受更深刻的道德认知。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双减”背景下将“立德树人”思想有效融入小学语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