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江苏 镇江)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重要的学习群组成部分,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学习过程中,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行为,围绕“整本书”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阅读建构。通过在“整本书”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与阅读内容对话、与共读小组对话、与阅读指导教师对话,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提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通过对阅读情境的创设、阅读内容的组合、阅读资源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问题导向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提升在高中整本书阅读中,以问题导向模式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比较常见。问题导向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相关问题的引导下,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这样的整本书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也深受高中语文教师的欢迎。
一是表现为课堂教学信息量较大,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有利于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整本书阅读的问题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如在阅读《边城》的整本书教学活动中,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风景美”“人情美”“人性美”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围绕“风景美”,学生可以从沈从文细腻的笔触中,感受湘西小镇的原始之美、自然之美、淳朴之美。将这些优美的文字提取出来,就是教师设计的“风景美”答案。在“人情美”的阅读活动中,湘西小镇人们的饮食具有独特的习惯,人们的服饰具有湘西的风情,建筑别具风格,节日也与众不同,湘西的婚嫁与丧葬更是体现了民族的特点。这些内容都直接反映了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湘西地区的民族风情,有助于表现沈从文对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当学生完成这些阅读体会后,也就完成了对“人情美”的回答。再如“人性美”的阅读学习中,这里的人们具有最真、最善、最美的人性特点。通过对这些关键元素的提炼与萃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健康、高尚的生活。在《边城》这部作品中,沈从文塑造了三组人物,这三组人物之间所体现的内容,正是“人性美”的具体阐释。
二是表现为有利于学生实现对整本书阅读的整体认知与理解。在《边城》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设计的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互为伏笔,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实现对整本书阅读的建构。[1]学生通过“风景美”的回答,能感受到湘西这个“世外桃源”,人们生活的环境是如此自然、淳朴与优雅,同时也能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滋润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定也将走向淳朴、善良与热情。在湘西这个具有独特西南地域风情的地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也一定会闪耀着清雅宁静的光辉,一定会在平淡的日子中走向坚守与追求。学生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在抽丝剥茧中阅读思维螺旋上升,直指作者表达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教师设计的“三美”之答。
三是表现为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教师从“上帝视角”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教师对整本书的理解深度一般将决定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度。[2]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结构上看,教师一般遵循了情境导入、问题出示、汇报交流、学习总结四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高中生语文素养提升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如教师通过提问“小说中出示了哪些节日?”这样的问题指向了整本书的内容,学生采用跳读、浏览等方式能迅速找到答案,但是这样的阅读理解是“浅阅读”,只有把“节日”这个问题与湘西人民的生活联系起来、与湘西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文本中的主要人物联系起来,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帮助学生走向阅读思维的发展。
二、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提升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也是教师经常运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就是整本书阅读围绕具体阅读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问题解决者”,而是阅读任务不断走向实施的“项目设计者”。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策略,一般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型。
一是并列式任务驱动。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不同阅读任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了解整本书的内容,分析书中的人物关系,感受作者的叙事风格等。如在《红楼梦》的阅读中,对书中“探春”的形象分析,采取并列式任务驱动,有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书中的人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与“探春”相关的六个故事,作为学习任务。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中,学生从“探春判词”的理解中,初步预设人物的命运,接着根据自己的预设在整本书阅读中寻找可以进行佐证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从“海棠诗社”“探春理家”“抄检大观园”等故事情节中进一步了解人物命运的变化。这样的阅读活动是在具体的阅读任务驱动下开始,有助于学生获得对“探春”完整的认知,感受“探春”的“才气”与“志气”。[3]在并列式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中,一是要设置具体的阅读任务,这个先后呈现的“小任务”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与认知规律。可以是“总—分”的并列结构,也可以是“分—总”的并列结构。在布置具体阅读任务时,教师还要避免阅读任务走向重复。如在《红楼梦》的阅读中,对于“探春”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果教师只关注其中一个点,在这一个点中反复推敲、反复体验,则会使学生对人物感知的视野变窄,难以真正理解“探春”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类型与建议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742.html